近年來中國電影市場都處在一個高速發展時期,特別是2015年更是一個瘋狂式發展的一年。在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也突破了440億元,不過電影市場高速發展的背後,國產片相對進口片來說票房成績就顯得尷尬了。
由中美合資拍攝的《功夫熊貓》和《長城》,在中國市場都獲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相比之下,國產片的票房情況則顯得非常尷尬。
2016年,國產電影雖然在數量上以381部力壓只有90部的進口電影,但在票房收入上,卻僅領先進口電影76.14億元。
而在前十名最高票房電影中,國產片和進口片各占半壁江山。而在2015年,進口電影只占前十名中3 位。
這主要在於大量被寄予厚望的國產片都紛紛失手。過去,被看好的電影會採用「保底發行」,即發行公司向製片方承諾一個票房量,無論達標與否,都按這個量分成。
但今年,被「保底發行」的電影大多拼了命都不一定能達標。
《盜墓筆記》拼盡全力才突破了保底的10億票房;而吳亦凡的《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和《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都保底4 億,但人氣並未能奏效,前者3.37億,後者僅1.52億。但最慘的還是由眾星力捧的《封神傳奇》,被博納保底10億,最終只換來2.84億,還被冠以爛片之王之稱。
反而觀之,進口電影卻找到了一個中國觀眾願意消費的「套路」:包含了中國觀眾喜愛元素的《魔獸》在票房榜上排到了第三位。而上文提及的中美合資拍攝的《功夫熊貓3》和《長城》,都是為中國觀眾「量身定做」,也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而且,2017年中國市場還將迎來更多合資電影。
總體看來,我們要在接下來的2017年,國產電影必須重新思考定位,提高國產片的整體質量,否則非常有可能會在2017年被進口電影反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