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智慧型手機之後,可穿戴設備成為智能硬體的「新寵」。2015年可穿戴設備風頭強勁,Apple Watch等新品的發布、Fitbit成功上市和全球出貨量猛增為其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但到了2016年,可穿戴設備卻迎來了冰點之勢。不過儘管如此,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前景依然廣闊。以下是報告大廳小編整理的2017年中國可穿戴設備行業市場現狀及趨勢預測。
智能可穿戴設備曾經被視為繼智慧型手機後的又一大新興領域,然而時過境遷,智能可穿戴行業似乎並沒有達到理想預期。2016年以來,可穿戴設備急速跌入谷底,冰點之勢逐步形成。
近年來,外界將智能手錶看作下一個科技行業新浪潮。據稱,智能手錶將成為下一個主流計算平台,成為新一代應用軟體和社交網絡的載體。智能手錶或將讓人們擺脫對智慧型手機的依賴,並從一個小眾極客市場變成一個大眾主流市場。
然而所有的期望並未實現,人們看到的與事實恰好相反。包括智能手錶在內,穿戴設備市場顯得十分脆弱。目前已經有多家公司成為犧牲品,他們消亡的速度甚至超越了被蘋果智慧型手機等高端智慧型手機踢出歷史舞台的速度。
根據市場調查機構Gartner的數據顯示,智能手錶的棄用率為29%,健身追蹤器則達到30%,主要原因包括使用者認為其功能不實用、用膩了或可穿戴設備本身出現故障等。由此看一看出,相對於使用率,可穿戴設備棄用率顯得相當高。
近日,可穿戴設備行業又傳來噩耗,曾經是智能手錶先驅型企業的美國Pebble公司也走到了盡頭,其軟體業務被廉價地賣給了Fitbit公司。12月8日,Fitbit確認收購智能手環品牌Pebble,此次收購耗資4000萬美金,內容涉及到Pebble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作業系統、獨立App、固件開發,以及各項其它智慧財產權。
事實上,Pebble的隕落並非智能可穿戴設備領域遭遇的首次重大打擊。早在去年年底,同為可穿戴設備巨頭的Jawbone就已經宣布裁員15%,且關閉了位於美國紐約的辦公室。最終,被尊為「可穿戴設備鼻祖」的Jawbone,同樣不得不放棄曾經令其聲名鵲起的智能手環業務,由此不難看出市場的變化莫測。
從Jawbone智能手環的隕落,到Pebble公司的猝死,全球智能手錶市場早已陷入了一片陰雲中。對於全球市場現狀,有外媒指出「穿戴設備市場已經死亡」的觀點。不得不承認,這一言論並不是空穴來風,但也並不代表可穿戴市場就此滅亡,仍有部分企業在該領域繼續開拓疆土。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整個行業的失敗。據IDC最新報告顯示,智能手錶出貨量在2016年第三季度下跌51.6%,但整體可穿戴設備市場同比增長3.1%。其中,Fitbit公司的出貨量同比增長11%,它在這一季度出貨530萬台可穿戴設備,占市場份額23%。從這一方面來看,可穿戴設備在產品形態上的創新仍會持續,在不遠的將來依然有望走出低谷,成長為一個主流消費類市場。
據監測數據顯示,在2014年以前,可穿戴市場處於探索初期,產品規模比較有限,消費者需求還未被完全挖掘。進入2015年,由蘋果手錶和小米手環掀起的智能穿戴風潮,可謂引爆了可穿戴市場,可穿戴產品漸漸被人們所了解,行業進入啟動期。可穿戴市場規模繼續擴大,健康數據檢測類產品發展成熟,市場加快細分。隨著可穿戴產品認可度的提高,行業盈利模式將更加成熟,五年後,產業格局穩定,可穿戴巨頭企業將出現,行業門檻提高,後來者很難再闖入。
市場發展迅速,哪些品牌受益呢?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家可穿戴上市公司,美國可穿戴設備先驅Fitbit 2014年的市場份額高達37.8%,而這一數據在2015年下降了10%。更多的後起之秀湧入可穿戴行業,一支小米手環讓小米超過蘋果公司躍居全球可穿戴市場第二。其他品牌方面,蘋果公司可穿戴設備市場份額占到14.9%,佳明4.2%,三星4%,其他品牌分割餘下市場的34.2%。
據《2017-202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顯示,2015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7810萬台,比2014年的2880萬台增長了171.8%。報告分析,2017年中國可穿戴市場將年迎來行業升級,產品性能、品牌價值、應用場景等方面的進一步提升將促使市場產值快速增長。預測2017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5000萬台,市場產值將超過260億元人民幣。
1. 市場產值將超過260億元人民幣
中國可穿戴市場將在2017年迎來行業升級,產品性能、品牌價值、應用場景等方面的進一步提升將促使市場產值快速增長。IDC預測2017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將達到5000萬台,市場產值將超過260億元人民幣。
2. 智能服裝出貨量達到400萬件
隨著專業運動設備廠商陸續推出性價比極高的智能跑鞋,2017年智能服裝將以179.6%的環比增長率高速增長。
3. 可穿戴設備更為獨立
除以兒童手錶為代表的可獨立通話聯網可穿戴設備外,2017年將有更多智能手錶廠商推出具備獨立明升88网址 網絡模塊的產品,預計出貨量將達到1700萬台。
4. 4G推動兒童手錶產品升級
簡單的定位通話功能將無法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2017年廠商將陸續推出4G聯網產品,進一步提升兒童手錶的視頻通話、內容下載等全方位體驗。運營商也將推出其自有品牌產品,積極推進NB-IoT和eMTC等下一代物聯網明升88网址 技術在可穿戴設備上的應用。
5. 智能手錶廠商向跑步市場發力
基於跑步手錶人群的穩定性及高黏性,智能手錶廠商將在2017年陸續發力跑步市場。將智能手錶從外觀及性能上更接近於跑表,甚至推出專業跑步手錶。
6. Android將成為第一大智能手錶作業系統
智能手錶的作業系統本土化將有助於產品的快速更新和用戶體驗,廠商也將陸續推出搭載Android系統的兒童手錶。IDC預計2017年Android將超越watchOS,以45.7%的出貨量份額成為第一大智能手錶作業系統。
7. 渠道模式進一步演變,線下渠道異軍突起
隨著跨界廠商陸續推出可穿戴設備,線下渠道將從通訊數碼渠道進一步擴展到電教商超渠道、潮流時尚終端、運動品類賣場、以及奧特萊斯商場。IDC預計2017年中國可穿戴設備線下渠道占比將提升至37%。
8. 曲面屏將在可穿戴設備上得到大規模應用
基於人體佩戴舒適度的需求,曲面屏在可穿戴設備上的應用將使佩戴感更加舒適。IDC預計,到2018年,曲面屏將在可穿戴設備上大規模應用,而手環將成為曲面屏應用範圍最廣的產品。
9. 身份認證將成為可穿戴設備的重要功能
可穿戴設備的隨身性和數據採集不間斷性,將使其成為智能家居、消費及企業物聯網中重要的個人身份認證終端。IDC預測,到2020年,身份認證將替代健康監測成為可穿戴設備最重要的功能。
10. 可穿戴設備的信息安全將變得更為重要
信息安全將成為影響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化發展的關鍵性影響因素。IDC預計到2020年,嵌入式安全及專用明升88网址 模塊將被可穿戴設備廣泛採用。
可穿戴面對諸多挑戰
1、產品閒置率較高
IT研究和分析公司 Gartner最近發布了一項關於可穿戴設備使用壽命的調查結果,調查對象包括蘋果智能手錶和 FitBit運動手環等代表性產品。調查時間為 2016年6月到8月。調查的對象為澳大利亞、美國和英國的 9592名可穿戴設備使用者。結果顯示,智能手錶的閒置率約為 29%,健身追蹤器的閒置率約為 30%。這項調查旨在收集消費者對健身追蹤器,智能手錶和虛擬現實眼鏡等時尚科技設備的態度。
閒置率過高對於可穿戴產品來說不啻為一個重大打擊。比起低使用率,產品閒置更為嚴重。因為產品閒置,就證明產品對於用戶的可持續吸引力下降。而且用戶不使用產品,設備製造商們無法收集數據,也就難以找到更好的改進方法。
2、用戶信息有泄漏的風險
收集健康數據是各種智能手錶、智能手環的賣點之一,藉助這些數據,用戶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健康習慣。而這些數據,目前正在被各種廣告商和製藥公司所覬覦。
越來越多的智能穿戴設備正在融入一個大數據數字健康和營銷生態系統,該系統的主要任務就是搜集用戶數據,影響消費者行為並藉此變現。如果沒有相關的監管措施,任何數據被泄露、被獲取,消費者所失去的就可能不只是個人的隱私,還有相關的經濟利益。
3、產品功能重複性過高
儘管可穿戴設備在2012年之後便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但截至目前,依然發展得不夠成熟,產品的價值還不能真正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從工業設計到功能再到市場三個維度來看,尤其這一領域的設計師(或產品經理),思維大多數還停留在智慧型手機時代,一位地疊加類似的功能,比如蘋果的watch系列就曾受到質疑:既然無法脫離手機,那要一個和手機同樣功能的手錶有什麼意義?
市場上很多的智能可穿戴產品似乎都走進了這種誤區,認為功能越多、使用越複雜,越能顯得這款產品「高大上」。但這樣的產品很多時候在曇花一現之後都會遭到淘汰。
而據IDC公司預測,僅僅在中國,2017年可穿戴市場就有260億的利潤空間,此外雖然歐美國家遇冷,但中東和非洲地區的運動手環需求量仍在大幅上升,全球的可穿戴市場前景仍然看好。
可穿戴市場未來三大發展方向
根據可穿戴設備當前存在的問題,可以預測未來可穿戴設備有三個發展方向可供參考:
發展方向之一:可穿戴設備的下一個拐點就在於是否能夠真正觸動用戶,尋求有價值的用戶需求,設備的供應商們應提出更加創新的產品和應用,以刺激用戶購買。
發展方向之二:設備的開發者應該把重點放在產品開發上,而不是盲目跟風。並且努力尋找新的方法來利用可穿帶設備捕獲現有的數據,以便使日常任務更容易執行,還應努力創建一個生態系統的小工具,使這些設備可以互相交互和自由交換信息,並制定嚴格的戶信息的保密制度。業界已經出現了在供應商和作業系統方面進行一些整合的跡象。Fitbit對Pebble的收購代表著朝這個方向邁出的明顯一步。
發展方向之三:產品設計應認準用戶痛點,功能定位清晰,給予用戶最好的使用體驗。從運動手環超越智能手錶的趨勢來看,產品不是功能越多越好,相似功能的疊加只會讓產品越發流於同質化,而且使用難度的加大,人們的對於產品的倦怠感也會上升。畢竟,做一個專家也好要過做一個「雜家」。功能單一但卻做到極致的產品更容易吸引用戶的注意力。往往卻更能得到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