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周,國際油價波動不大,但總體仍維持上升態勢。11月19日凌晨,成品油價格迎來了「二連漲」。自2019年11月1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標準品,下同)每噸分別提高70元和65元。據機構測算,折合成升價,92#汽油漲幅為0.05元/升,0#柴油漲幅為0.06元/升,消費者出行成本小幅增加。
按照現行機制,國內汽、柴油價格根據國際市場原油價格變化每10個工作日調整一次,當調價幅度低於每噸50元時,不作調整,納入下次調價時累加或沖抵。
本輪計價周期以來,國際油價走勢整體呈現震盪上漲局勢,消息面雖OPEC下月有望擴大減產及美國石油鑽井數連續減少為油價上漲帶來支撐,但最大利空因素仍是需求前景擔憂及EIA原油庫存超預期增加。截至當地時間11月15日收盤,美油報57.72美元/桶,周期內漲幅2.61%;布油報63.30美元/桶,周期內漲幅3.03%。
根據國際油價變化情況,國家發改委11月18日下午宣布國內成品油價格按機制上調:自2019年11月1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70元和65元。上述漲幅折合成升價,89#上調0.05元/升,92#上調0.05元/升,95#上調0.06元/升,0#上調0.06元/升。
私家車方面按一般油箱50L的容量估測,加滿一箱汽油將多花約2.5元左右。月跑2000公里、每一百公里耗油8升的車型,調價後私家車主每月將增加8元左右的用油成本。物流運輸方面來看,以載重50噸的卡車為例,重載行駛百公里油耗在40L左右,月跑10000公里,調價兌現後月度油耗成本將增加240元左右。
2019年以來,除4月1日因消費稅稅率下降引發的國內油價順勢下調之外,成品油共經歷了「13漲6跌3擱淺」。本次調價落地後,較年初來看,汽油累計上漲390元/噸,柴油累計上漲395元/噸。據卓創資訊測算,折合成升價,92#汽油累計上漲0.31元/升,0#柴油累計上漲0.34元/升。
下一輪調價窗口期為12月2日24時。對於下一輪調價走勢,受原油消息面利好利空繼續僵持影響,預計下一輪調價擱淺或小漲機率較大。下個周期,國際原油缺乏明顯的方向指引,預計短期內國際油市交投謹慎,盤整震盪格局將延續。下個周期初,國內參考的原油變化率或將維持低位,故擱淺預期較強。不過,原油市場仍將靜待消息面的進一步指引,走勢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特別是關於推進能源革命的「還原能源商品屬性」要求,成品油價格全面放開,實行市場化定價是成品油價格未來的改革方向和最終目標。但到底什麼時候放開、全面放開需要什麼樣的前提條件?筆者認為,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某種商品推行完全市場化改革,必須具備四大基礎性條件:多元化的競爭主體、企業自主定價權、公平的競爭環境、契約精神。其中,多元化的競爭主體是最基礎性條件,因為市場競爭結構往往決定著定價機制。市場競爭結構的形成是由不同競爭主體構成的,如果市場上競爭主體多,比較容易形成競爭性的市場結構,完全市場化的目標就容易實現。如果競爭主體少,就容易出現壟斷甚至獨家壟斷型的市場結構,此時如果放開價格管制,讓企業自主定價,就比較容易讓壟斷企業憑藉市場優勢獲取壟斷利益。
當前,我國石油市場還是一個競爭不夠充分的市場。幾家油氣企業實行的是上中下游一體化經營模式,在市場中占有絕對優勢地位。對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油氣領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2017年出台了關於深化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方案,從上中下游實行全產業鏈改革。例如,上游推行礦權制度改革,實行「招拍掛」制度和強制流轉和退出機制,讓更多主體進入;中游組建國家油氣管網公司,全面推行第三方准入;下游放開准入,允許更多包括外資在內的資本進入成品油零售市場。目前來看,改革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例如,原油進口主體近幾年增加不少,非國有貿易進口允許量占進口比例超過40%,非國有煉廠煉能發展比較快,成品油加油站也比較多元化等。
從長期看,我國成品油價格市場化程度取決於在多大程度上打破現有石油進口、上游勘探、生產和管輸環節的利益格局,以及如何促進下游市場競爭。同時,對於各種市場主體,在稅收負擔、生產及進口資質和審批、環保和質量要求等都要一視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