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穀物市場能夠有效「托底」的政策,到了油脂油料市場上卻成了「封頂」之作。建議加大對油料種植農民的直補力度,放開收購市場價格,隨行就市,使國產油料加工企業參與到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中。
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球金融風暴高峰雖然已過,但美國三大汽車製造公司先後宣告破產可能,標誌著目前這場危機已蔓延到全球實體經濟,而美國政府近期也對外宣布本國經濟開始陷入嚴重衰退。目前來看,全球實體經濟的衰退(減速)趨勢中期難以改變。農產品作為具有金融屬性和能源屬性的大宗商品,在這場危機中所可能受到影響的廣度及深度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金融危機之初——主要農產品價格被疲狂「熱炒」
觀察發現,2007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的這波糧油市場大牛行情起漲點和次貸危機開始浮出水面基本上是同一時期,出現在2007年的6、7月份。面對即將來臨的金融海嘯,在危機之初,這些聰明的錢便進入石油、黃金、農產品市場。這其中農產品市場因天氣原因產量下降而基本面偏緊,在熱錢湧入、出現「錢比貨多」的情況下,主要農產品價格被炒至遠脫離基本面,短時間出現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漲幅。不是市場上存在的糧食大幅減少,而是價格上漲得使低收入國家的普通人群不能接受,從而在幾十個國家發生暴亂,引起全球對糧食問題的關注。
國際市場糧油價格開始由牛轉熊、行情調頭直下的轉折點是2008年7月初,當時美國國會就是否存在操縱市場對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舉行聽證會,雖然CFTC否認,但第二天便低調讓兩家在農產品市場占10%左右份額的基金離場。全球商品市場牛市行情結束。幾個月後,對巴菲特等五個全美最大投資人是否存在操縱市場行為舉行聽證會,市場聞到監管加強的味道。
從以上可以看到,從次貸危機爆發到金融風暴高峰期渡過,農產品價格因熱錢擔心金融洐生品市場泡沫破滅、轉而流入商品市場而一再創新高,出現歷史上從未有過的行情,而在這些熱錢大得其利、市場監管從嚴後轉而流向高速路、機場等收益雖低但相對安全的公共設施後行情進入熊市。在危機之初,僅從理論上講對農產品市場利多,但政策因素卻不能忽視。
實體經濟衰退——糧油市場基本面所受影響不大
目前業內有一種言論,認為實體經濟的衰退必將會減少對糧油的需求,從而打壓糧油價格。筆者認為,糧油需求雖會受到影響,但不可放大。雖近幾年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原料,農產品中的玉米和三大植物油品種的能源屬性增強,除了人口增長而引起的需求的剛性增長外,主要需求增長點在於工業需求的增長,理論上甚至出現需求增長快過供給增長的可能,出現人車爭油的局面,而實體經濟的衰退必將減少工業對能源的需求,從而減少對農產品的能源需求。但應看到,能源需求只是農產品需求新的增長點,在整個農產品需求中所占的比重較小,作為口糧消費,並不會因經濟的衰退而減少,甚至可能因人口的絕對增加而繼續小幅增加。
目前來看,實體經濟的衰退對農產品市場的影響有利有弊。一是實體經濟的衰退將延長原油價格的探底過程,原油價格的走弱使市場對糧油能源預期需求增速放緩,整體對市場走勢看弱,即使出現反彈也會壓制反彈的空間;二是由於眾所周知,一國匯率與本國宏觀經濟的長期關聯具有趨同性,面對實體經濟的衰退,美聯儲(FED)在2008年12月下旬大幅調低銀行基準利率至0~0.25%,創下歷史最低水平,而美元匯率的再次貶值,理論上應當推動投機資金在國際原油、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保值買盤。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實體經濟的衰退更多是對市場心理層面的影響,對糧油市場基本面的影響並不大。而對農產品市場影響較大的是因經濟衰退引發的政策調整對美元走勢的改變,美元走弱是能引發後期國際農產品走勢出現拐點的最重要因素。
建立中央儲備——中國特色糧油市場備受「推崇」
2007年下半年至今,由於最低收購價臨時儲備政策的實施,以小麥為首的我國穀物市場受國際市場影響較小,並未像外盤那樣經歷大起大落,而是表現平穩,成為國家調控糧食市場、保護消費者和農民利益的成功案例,並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對象。一是因我國以小麥為首的主要穀物品種產略大於需,處於一種緊平衡狀態,基本能自給自足;二是因最低收購價政策的實施,國家手中有足夠的糧食定期定量投放市場,企業不會因預期供給減少而加大採購和庫存量,從而使整個市場心態平穩。
面對大起大落的國內油脂油料市場,國家將在穀物市場的成功經驗貫徹到國內油脂油料市場,2008年秋糧上市後,我國首次將大豆和菜油(收購菜籽加工成油)納入到定價收購臨時儲備中,分兩批下達在主產區定價定量收購大豆(第一批在東北三省及內蒙古150萬噸,第二批在黑龍江104萬噸)和菜籽(第一批13個主產省共60萬噸折油20萬噸,第二批75萬噸折油26萬噸)的計劃,以期保護農民利益和增加油脂油料儲備,增強調控國內植物油市場的能力。
但在穀物市場能有效起到托底作用的政策,在國內油脂油料市場並未能起到同樣的作用,部分地區農民仍存在賣糧難的問題,在東北主產區的加工企業,也因進口大豆和國產大豆價格的大幅倒掛而毫無競爭優勢,經營風險增加,在往年集中收購和加工的旺季,主產區的大豆壓榨企業卻紛紛停收、停產。江浙地區的菜籽加工企業也出現棄國產菜籽而用進口菜籽加工的現象。
國家出台的收購定價成為市場最高價而不是保底價。究其原因:一是相對於能夠自給自足、對外沒有依賴的穀物市場,占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高達60%的進口量,使我國油脂油料市場無法孤立於國際市場,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聯動性較強;二是占大豆壓榨量80%,占整個植物油小包裝市場60%份額的企業具有外資背景,這些具有國際背景的公司,有效地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在搶占市場份額、打壓競爭對手時更具優勢。因此,在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大幅回落後,國家以高於進口大豆600~800元/噸的差價收購主產區大豆時,主產區企業和往年在大豆集中上市期選用國產大豆加工的企業並不敢跟進,只能停收、停產或選擇進口大豆加工,而沿海加工企業則加大對國外廉價的進口大豆的進口力度,趁機搶占市場份額。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菜籽市場。
由於國家定價收購數量在整個國產大豆和菜籽中所占比例較小,並不能有效帶動整個國內油料市場,在進口油料的打壓下,國產大豆和菜籽市場價格多以收購點為中心距離的遠近從高向低。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利益得到相對有限保護,主產區的加工企業處於競爭劣勢。雖有人提出對大型國有壓榨企業進行加工補貼,但這又使中小民族產業陷入不正當競爭之中。
針對國內油脂油料市場的特點,筆者建議加大對油料種植農民的直補力度,使其種植效益達到國家指導的預期目標,而收購市場不加干預,價格在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的共同作用下隨行就市,這樣既保護了農民種植積極性,促進了我國油料生產,也使國產油料加工企業處於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之中。
由於國家建立了大量中央儲備,國內糧油市場的政策調控性將更強,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的聯動性減弱,除穀物市場外,國內油脂油料現貨市場也將走出較為獨立的行情,即使國際油脂油料市場再次大漲,2008年初的油脂油料行情也將很難在國內現貨市場再現。
政策調控加強——油脂油料將走出相對獨立行情
國內穀物市場以穩為主,在最低收購價調整和最低收購價糧食銷售底價調整時隨之變化。就小麥市場而言,雖在小麥商品率比較高的江蘇等地,因2008年收購小麥銷售底價提高幅度較大,貿易企業因獲利較高而願意低於國家銷售價0.01~0.02元/斤出手以快速套現,使當地的市場價位偏低,且當地國家糧食交易中心的小麥成交率較低,但隨著貿易商手中小麥消費殆盡,市場價必將恢復到國家指導價位,國家交易中心的小麥成交率也將提高。
國內油脂油料期現貨市場在整體走勢上仍將和國際油脂油料市場保持一致,但現貨市場因政策調控將走出階段性相對獨立的行情。
雖在2008年12月中、下旬,以大豆為首的國際農產品市場,尤其油脂油料市場因美元貶值、中國買盤強勁,以及市場熱炒南美大豆主產國天氣因素,價格出現大幅反彈,且在原油價格反彈、美國農業部報告利多支持、市場熱炒題材等因素的支持下,此波反彈行情或較為堅挺的行情有可能在美國大豆集中上市期延續,到2009年2月底左右結束。但由於國內外油脂油料市場2008/2009年度基本面偏空,在不考慮美元變化這一因素的情況下,此波反彈結束後,國內外市場有創新低的可能。但如美元出現大幅貶值或持續貶值,國際農產品價格有可能走出反轉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