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眾多紡紗企業來講,工序長、控制環節多、能耗大、用工多、勞動強度大、毛利率低等特點,是當前面臨的困局,而用工成本大幅度上升和招工難並存的局面已經成為影響紡織企業競爭能力的最大因素。與此同時,美國、德國等已開發國家已經確立了用智能製造技術使紡織工業回歸的發展戰略。多次完成國家重大紡機研究試驗和技術服務任務的經緯紡織,根據工信部的相關要求,「十二五」期間展開了「棉紡數位化車間」項目的試點。2.2萬錠規模的智能紡紗車間於2015年投入使用,標誌著規模龐大的紡織企業將走出一條以智能化技術裝備為支撐的轉型發展之路。
近日,陶培培和其他幾名大學畢業生來到位於馬山的無錫經緯紡織科技試驗有限公司應聘。江南大學紡織工程學院碩士陶培培在面試時說:「我是奔著經緯紡織擁有的『棉紡數位化車間』來的,對企業智能製造的前景十分看好。」業內專家表示,隨著這套被確定為國家智能製造裝備發展專項的重點項目的投用,紡織企業將實現由大變強的重大轉折。
設備比人多,這是走進「棉紡數位化車間」最直觀的感受。紡機一列列排開,原先擋車工來回奔波於機械間的忙碌場景不見了,呈現在眼前的是每個擋車工站立在一台紅色電動車上,按照電動車上安裝的IPAD指示,開車前往斷線的方位,快速將線頭接上。車間另一頭,兩個機械手將紡紗成品一個個打包進袋。「22台車的紡織車間裡,細紗工只有3個人,用工不足原來的三分之一。」車間調度員張紅芹說,智能車間和原來的生產環境大不一樣,不僅生產質量大大提高,而且工人的效率明顯提升,工作情況和進度顯示在車間電子大屏上,可以及時查漏補缺。
「『棉紡數位化車間』極大解決了用工問題。」企業綜管部部長路元江坦言,之前車間工人每年都有20%左右的流動,自數位化車間投運後,基本沒有出現人員流動。2016-2021年中國紡織(棉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顯示,棉紡是紡織行業最大的組成部分,使用棉花和棉型纖維為加工原料,通過混合、梳理、牽伸、加捻、卷繞等紡紗工藝過程,為後道工序提供紗線。數位化車間裡的成套設備把多個傳統工序通過自動化、連續化、數位化技術集成為一個智能化的整體進行管理,各項生產工藝數據實現自動採集分析。
「棉紡數位化車間」在業內已是名聲大振。「10月份的上海紡織工業展後,前來參觀學習的企業超過了50家。」企業總經理王仲光介紹,通過多重創新,數位化車間的智能化主機設備、車間環境智能監控系統、智能物流系統、經緯E系統等受到了業內同行的高度關注。在數位化車間的基礎上,企業還將加大研發投入,研製無人值守的紡織機械,進一步實現夜間「黑燈工廠」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