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技術的發展,工作時間的緊迫,居民健身意識覺醒下,我國健身產值增長至1740.5億元,北上人口占比均超過40%,西南人口占比均約29%,以下是健身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現代人注重健康管理,近年國人尤其重視通過體育運動增強預防疾病。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針對20-69歲人群的調研發現,我國有51%的人群進行健身運動,比2018年提高1.5個百分點。健身行業分析指出,2009-2019年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不斷上升,2019年人數達到3.83億人,龐大的健身人口未來將為健身行業帶來巨大的需求。
根據健身行業產業布局數據,2019年我國體育健身休閒活動產值已達到581.3億元,同比增長57.7%。強勁的發展勢頭延續到2020年,預測2020年體育健身休閒活動產值達到785.6億元。
從地區上看,一線城市人群的健身意識相對普及,上海、北京已出現區域龍頭,競爭格局正在形成;二線城市市民的健身意識正在培養,部分地區出現主導品牌;三、四線城市尚處朦朧期。隨著人均GDP增長,我國俱樂部數量有望進入高速增長期,長期看有4-5倍發展空間。
從人均上看,相較已開發國家,我國在基礎公共健身資源上存在著巨大差距,以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57平方米來計算,不足美國相應數值的1/10,不足日本的1/12。基礎健身場地和配套器材日益無法滿足高漲的群眾健身需求。體育產業是面臨著五萬億元的一個巨大市場紅利,如何能夠把紅利開發出來,對於健身企業來說挑戰巨大。
截止2019年底,我國健身俱樂部門店數已達46050家,規模和美國基本持平。但由於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我國健身產業的滲透率還遠遠低於美國。其中,香港和台灣地區的健身房相對規模較早,但受限於市場容量,規模相對較小。也從側面說明了我國健身產業的潛力十足,發展空間較大。
北上領域:北上集中,全國城市中,2018年北京、上海俱樂部數量旗鼓相當,均為1300-1400家左右。健身行業產業布局指出,深圳俱樂部數量為731家,廣州685家。
西南領域:新一線西南繁榮,在新一線城市中,成都、重慶健身產業發展勢頭旺盛,在過去一年內保持了較高增長率,而成都俱樂部數量達到558家,僅次於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可謂是發展繁榮。
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傳統經濟都在深陷「健身房效應」。巨大藍海需求之下,競爭卻陷入紅海。一方面是傳統舊產能備受詬病瀕臨淘汰卻墨守成規,另一方面是新業態推陳出新。在健身大市場上,健身沒有寒冬,落後產能才有寒冬。
2020年1月28日,國務院發布《關於加快發展健身休閒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盤活體育場館資源,扶持健身俱樂部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健身休閒企業上市,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健身休閒產業,到2025年健身休閒產業規模將達到600億元,以上便是健身行業產業布局分析所有內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