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肉牛生产同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而肉牛生产水平及牛肉档次低是主要因素。表现为牛的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胴体重小。其主要原因是肉牛的良种化程度低,饲养管理,特别是营养水平不高,肉牛生产的经济效益差。以下是2016年我国肉牛产业布局分析:
1、无专门化肉用品种
目前我国肉牛养殖主要依赖于黄牛品种如鲁西牛、南阳牛、秦川牛等,以及引入品种的杂交后代,缺乏优质的肉用品。
2、良种化程度低
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优质肉牛生产的最根本因素,造成增重慢,牛肉质量差,饲养成本高。基层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人员少,待遇差,素质不 高,且有相当数量的基层站点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配种等技术水平亟待提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滞后,必要的冷藏设施和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等,严重影响了 畜禽品种的改良和优良品种的推广进程。
3、生产周期长
我国的肉牛生产周期一般在28~30个月。除品种因素外,原因为:繁育体系不健全,大多养殖户对牛群数量追求远远超过牛群的质量,见母就留;饲养管理不科学,大多数肥育场采用“低精料长周期” 的育肥方式,造成牛出栏周期相对较长;饲养方式与国外有差距,肥育过程中饲料、品种、年龄都相差很大,造成育肥期长,效率低。
4、出栏率低
2004年我国牛出栏率达26.7%,与发达国家(美国36.52%、欧洲43.74%)相差很大,并且我国牛平均胴体重147千克,比世界各国平均 205千克低的多;且我国肉牛存栏平均产肉量仅为45千克,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头存栏牛产肉量为120千克,美国为115千克,一头肉牛的胴体重相当于我国 2.3头。
5、繁殖成活低
本地黄牛体型小,往往因胎儿过大而难产,杂种牛犊的难产率高于当地黄牛的值。冷配技术人员操作不规范也人为造成多种不孕症,延长生殖间隔。
6、死亡率高
动物的传染病严重地影响了我国肉类及其制品进入国际市场,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严重的经济损失。特别是接近临产的总的犊牛死亡率为6.1%。临产死亡的犊牛中最大部分(72%)是死于难产,犊牛死亡率和发病率高的直接原因是营养缺乏和管理不善。
7、肉质差
国产牛肉大多为中低档牛肉,优质牛肉很少,造成出口牛肉价格不足世界平均数的80%。国内的大宾馆、饭店及外资餐厅,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数目不小的牛排、小牛肉等高档牛肉。
8.肉牛养殖技术支撑不足,优质品种肉牛匮乏
我国农户饲养肉牛的技术大多靠经验积累,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饲料配方不科学、生长周期长、出栏率低、肉质差等问题,导致养殖效益差,肉牛产品档次低,加工产品档次低;肉牛养殖农民迫切需要大学或研究机构在肉牛品种,安全追溯,饲养,繁殖,疫病防治、牛舍建设、酮体分级等关键技术方面,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农户养殖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难题。
所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想出对策以促进行业的稳定发展。更多相关行业分析请查阅由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肉牛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