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智能手机之后,可穿戴设备成为智能硬件的“新宠”。2015年可穿戴设备风头强劲,Apple Watch等新品的发布、Fitbit成功上市和全球出货量猛增为其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但到了2016年,可穿戴设备却迎来了冰点之势。不过尽管如此,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前景依然广阔。以下是报告大厅小编整理的2017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市场现状及趋势预测。
智能可穿戴设备曾经被视为继智能手机后的又一大新兴领域,然而时过境迁,智能可穿戴行业似乎并没有达到理想预期。2016年以来,可穿戴设备急速跌入谷底,冰点之势逐步形成。
近年来,外界将智能手表看作下一个科技行业新浪潮。据称,智能手表将成为下一个主流计算平台,成为新一代应用软件和社交网络的载体。智能手表或将让人们摆脱对智能手机的依赖,并从一个小众极客市场变成一个大众主流市场。
然而所有的期望并未实现,人们看到的与事实恰好相反。包括智能手表在内,穿戴设备市场显得十分脆弱。目前已经有多家公司成为牺牲品,他们消亡的速度甚至超越了被苹果智能手机等高端智能手机踢出历史舞台的速度。
根据市场调查机构Gartner的数据显示,智能手表的弃用率为29%,健身追踪器则达到30%,主要原因包括使用者认为其功能不实用、用腻了或可穿戴设备本身出现故障等。由此看一看出,相对于使用率,可穿戴设备弃用率显得相当高。
近日,可穿戴设备行业又传来噩耗,曾经是智能手表先驱型企业的美国Pebble公司也走到了尽头,其软件业务被廉价地卖给了Fitbit公司。12月8日,Fitbit确认收购智能手环品牌Pebble,此次收购耗资4000万美金,内容涉及到Pebble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独立App、固件开发,以及各项其它知识产权。
事实上,Pebble的陨落并非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遭遇的首次重大打击。早在去年年底,同为可穿戴设备巨头的Jawbone就已经宣布裁员15%,且关闭了位于美国纽约的办公室。最终,被尊为“可穿戴设备鼻祖”的Jawbone,同样不得不放弃曾经令其声名鹊起的智能手环业务,由此不难看出市场的变化莫测。
从Jawbone智能手环的陨落,到Pebble公司的猝死,全球智能手表市场早已陷入了一片阴云中。对于全球市场现状,有外媒指出“穿戴设备市场已经死亡”的观点。不得不承认,这一言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但也并不代表可穿戴市场就此灭亡,仍有部分企业在该领域继续开拓疆土。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整个行业的失败。据IDC最新报告显示,智能手表出货量在2016年第三季度下跌51.6%,但整体可穿戴设备市场同比增长3.1%。其中,Fitbit公司的出货量同比增长11%,它在这一季度出货530万台可穿戴设备,占市场份额23%。从这一方面来看,可穿戴设备在产品形态上的创新仍会持续,在不远的将来依然有望走出低谷,成长为一个主流消费类市场。
据监测数据显示,在2014年以前,可穿戴市场处于探索初期,产品规模比较有限,消费者需求还未被完全挖掘。进入2015年,由苹果手表和小米手环掀起的智能穿戴风潮,可谓引爆了可穿戴市场,可穿戴产品渐渐被人们所了解,行业进入启动期。可穿戴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健康数据检测类产品发展成熟,市场加快细分。随着可穿戴产品认可度的提高,行业盈利模式将更加成熟,五年后,产业格局稳定,可穿戴巨头企业将出现,行业门槛提高,后来者很难再闯入。
市场发展迅速,哪些品牌受益呢?作为目前为止唯一一家可穿戴上市公司,美国可穿戴设备先驱Fitbit 2014年的市场份额高达37.8%,而这一数据在2015年下降了10%。更多的后起之秀涌入可穿戴行业,一支小米手环让小米超过苹果公司跃居全球可穿戴市场第二。其他品牌方面,苹果公司可穿戴设备市场份额占到14.9%,佳明4.2%,三星4%,其他品牌分割余下市场的34.2%。
据《2017-2022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可穿戴设备出货量达到7810万台,比2014年的2880万台增长了171.8%。报告分析,2017年中国可穿戴市场将年迎来行业升级,产品性能、品牌价值、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将促使市场产值快速增长。预测2017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市场产值将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1. 市场产值将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中国可穿戴市场将在2017年迎来行业升级,产品性能、品牌价值、应用场景等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将促使市场产值快速增长。IDC预测2017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5000万台,市场产值将超过260亿元人民币。
2. 智能服装出货量达到400万件
随着专业运动设备厂商陆续推出性价比极高的智能跑鞋,2017年智能服装将以179.6%的环比增长率高速增长。
3. 可穿戴设备更为独立
除以儿童手表为代表的可独立通话联网可穿戴设备外,2017年将有更多智能手表厂商推出具备独立明升88网址 网络模块的产品,预计出货量将达到1700万台。
4. 4G推动儿童手表产品升级
简单的定位通话功能将无法满足消费者的使用需求,2017年厂商将陆续推出4G联网产品,进一步提升儿童手表的视频通话、内容下载等全方位体验。运营商也将推出其自有品牌产品,积极推进NB-IoT和eMTC等下一代物联网明升88网址 技术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
5. 智能手表厂商向跑步市场发力
基于跑步手表人群的稳定性及高黏性,智能手表厂商将在2017年陆续发力跑步市场。将智能手表从外观及性能上更接近于跑表,甚至推出专业跑步手表。
6. Android将成为第一大智能手表操作系统
智能手表的操作系统本土化将有助于产品的快速更新和用户体验,厂商也将陆续推出搭载Android系统的儿童手表。IDC预计2017年Android将超越watchOS,以45.7%的出货量份额成为第一大智能手表操作系统。
7. 渠道模式进一步演变,线下渠道异军突起
随着跨界厂商陆续推出可穿戴设备,线下渠道将从通讯数码渠道进一步扩展到电教商超渠道、潮流时尚终端、运动品类卖场、以及奥特莱斯商场。IDC预计2017年中国可穿戴设备线下渠道占比将提升至37%。
8. 曲面屏将在可穿戴设备上得到大规模应用
基于人体佩戴舒适度的需求,曲面屏在可穿戴设备上的应用将使佩戴感更加舒适。IDC预计,到2018年,曲面屏将在可穿戴设备上大规模应用,而手环将成为曲面屏应用范围最广的产品。
9. 身份认证将成为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功能
可穿戴设备的随身性和数据采集不间断性,将使其成为智能家居、消费及企业物联网中重要的个人身份认证终端。IDC预测,到2020年,身份认证将替代健康监测成为可穿戴设备最重要的功能。
10. 可穿戴设备的信息安全将变得更为重要
信息安全将成为影响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性影响因素。IDC预计到2020年,嵌入式安全及专用明升88网址 模块将被可穿戴设备广泛采用。
可穿戴面对诸多挑战
1、产品闲置率较高
IT研究和分析公司 Gartner最近发布了一项关于可穿戴设备使用寿命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包括苹果智能手表和 FitBit运动手环等代表性产品。调查时间为 2016年6月到8月。调查的对象为澳大利亚、美国和英国的 9592名可穿戴设备使用者。结果显示,智能手表的闲置率约为 29%,健身追踪器的闲置率约为 30%。这项调查旨在收集消费者对健身追踪器,智能手表和虚拟现实眼镜等时尚科技设备的态度。
闲置率过高对于可穿戴产品来说不啻为一个重大打击。比起低使用率,产品闲置更为严重。因为产品闲置,就证明产品对于用户的可持续吸引力下降。而且用户不使用产品,设备制造商们无法收集数据,也就难以找到更好的改进方法。
2、用户信息有泄漏的风险
收集健康数据是各种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的卖点之一,借助这些数据,用户可以保持良好的生活和健康习惯。而这些数据,目前正在被各种广告商和制药公司所觊觎。
越来越多的智能穿戴设备正在融入一个大数据数字健康和营销生态系统,该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搜集用户数据,影响消费者行为并借此变现。如果没有相关的监管措施,任何数据被泄露、被获取,消费者所失去的就可能不只是个人的隐私,还有相关的经济利益。
3、产品功能重复性过高
尽管可穿戴设备在2012年之后便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但截至目前,依然发展得不够成熟,产品的价值还不能真正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工业设计到功能再到市场三个维度来看,尤其这一领域的设计师(或产品经理),思维大多数还停留在智能手机时代,一位地叠加类似的功能,比如苹果的watch系列就曾受到质疑:既然无法脱离手机,那要一个和手机同样功能的手表有什么意义?
市场上很多的智能可穿戴产品似乎都走进了这种误区,认为功能越多、使用越复杂,越能显得这款产品“高大上”。但这样的产品很多时候在昙花一现之后都会遭到淘汰。
而据IDC公司预测,仅仅在中国,2017年可穿戴市场就有260亿的利润空间,此外虽然欧美国家遇冷,但中东和非洲地区的运动手环需求量仍在大幅上升,全球的可穿戴市场前景仍然看好。
可穿戴市场未来三大发展方向
根据可穿戴设备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预测未来可穿戴设备有三个发展方向可供参考:
发展方向之一:可穿戴设备的下一个拐点就在于是否能够真正触动用户,寻求有价值的用户需求,设备的供应商们应提出更加创新的产品和应用,以刺激用户购买。
发展方向之二:设备的开发者应该把重点放在产品开发上,而不是盲目跟风。并且努力寻找新的方法来利用可穿带设备捕获现有的数据,以便使日常任务更容易执行,还应努力创建一个生态系统的小工具,使这些设备可以互相交互和自由交换信息,并制定严格的户信息的保密制度。业界已经出现了在供应商和操作系统方面进行一些整合的迹象。Fitbit对Pebble的收购代表着朝这个方向迈出的明显一步。
发展方向之三:产品设计应认准用户痛点,功能定位清晰,给予用户最好的使用体验。从运动手环超越智能手表的趋势来看,产品不是功能越多越好,相似功能的叠加只会让产品越发流于同质化,而且使用难度的加大,人们的对于产品的倦怠感也会上升。毕竟,做一个专家也好要过做一个“杂家”。功能单一但却做到极致的产品更容易吸引用户的注意力。往往却更能得到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