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的中国需要这些资金。根据德意志银行上月的报告,尽管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余额大幅上涨32%,达到64万亿元人民币(约合9.3万亿美元),但外国投资者持有的中国在岸债券占整个市场的比例却降至1.3%。资金流入将有助于稳定人民币,并巩固中国的外汇储备。
不少业内人士预计,在央行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环境下,加之金融去杠杆的持续深化,持续多年的债券牛市正终结,债券市场利空因素增加,2017年债市扩容速度或大幅降低。
“2017年又是债市到期兑付的高峰期,将有约5.5万亿的信用债到期;除了兑付压力大外,年初以来,信用债发行量急剧萎缩,这一趋势恐怕还会持续一段时间,2017年债市的"热度"会降不少。”一接近监管层人士对记者表示。
根据统计,2017年1~2月,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发行的信用债规模较去年同期都下降过半,两大市场信用债总发行规模同比大减65.37%。
东方金城国际信用评估公司首席评级总监裴永刚对记者表示,2017年前两月信用债发行量下降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1~2月资金面整体维持了偏紧的态势,资金成本持续上行,导致各信用等级的发行利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二是受资金成本上行影响,推迟或取消发行的情况有所增加,1~2月共有57只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占信用债类债券发行量的15%,去年同期该比重仅为6.1%。
上述原因的背后其实共同指向一个问题——市场流动性被收紧造成资金成本上升。
“前两年市场流动性宽松推动债市持续走牛,对不少发行主体来说,发债比向银行申请贷款更省钱。但是随着债市去杠杆和流动性收紧等政策风向的转变,发债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不少企业转而寻求银行贷款。”北京一券商投行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央行近日公布的2月相关数据也反映出企业在寻求债券融资或银行贷款之间的选择。据2016-2021年中国债券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数据显示,2月企业债券融资净减少1073亿元,同比多减2458亿元,这已是债券融资连续3个月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企业贷款新增7314亿元。
此外,在债券违约风险方面,裴永刚称,在较为严密防范金融风险背景下,债券市场发展将趋于稳健,再现2016年违约潮的可能性较低,但受需求因素和产能结构性过剩等影响出现新的首次违约主体仍是大概率事件,需防范新的信用风险积聚,如部分中小房地产企业、地方财政实力较弱的区县城投公司及投资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公司信用风险或将有所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