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3亿人口中,有40%的儿童和60%的中老年人缺钙。2017年比2013年补钙保健品市场销售规模增长了一倍。以下对补钙剂行业现状分析。
补钙剂行业现状分析,2013年,补钙保健品占比保健品销售结构的2.3%,补钙剂行业分析指出,到2017年补钙保健品占比保健品销售结构的10.2%,补钙保健品销售规模约298.5亿元。2017年比2013年补钙保健品市场销售规模增长了一倍。
补钙保健品占比保健品销售结构
补钙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营养评价标准。自2017年以来,补钙剂行业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和稳中求进的大环境,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补钙剂行业呈现调结构、转方式、提质增效的可喜局面。现从三大误区来分析补钙剂行业现状。
按照人们的一般看法,好像是含钙量越高的钙片就越好,这其实是一种误识。不同形式的钙含钙量原本就不同,例如葡萄糖酸钙的含钙量为9%,而乳酸钙为13%,这并不能作为钙片优劣的判断标准。
补钙剂行业现状分析指出,人体肠道对钙元素的吸收率是有限的,并不是补多少就吸收多少。不同的钙片之所以钙含量不同,主要是与所含钙的溶解度不同,通常越是钙含量高的钙片,溶解度就越低,反之则溶解度就越高。因而,无论钙片中的钙含量多与少,其在肠道的被吸收率、利用率都大致相同。因此,人们在选择钙片时,无需太多顾及钙含量的高低。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于康教授也提到,钙产品分次服用的效果,要比单次大剂量服用效果更好。同样是碳酸钙,每片600毫克的钙,不如每片200毫克钙吸收好。一次性服用大剂量的钙,人体无法很好的吸收,反而会使钙的吸收率下降。
如此看来,近期有人将多种钙片进行钙含量对比,就对产品做出优劣判断,明显不够专业负责。
补钙剂行业现状分析,大家对于钙片的选择,一般都集中在“钙含量”和“钙吸收率”两个方面。有媒体调查中,通过让实验鼠吃钙片,然后观察实验鼠血液中钙离子的变化,用来判断钙片的钙吸收率,得出不同品牌钙片吸收率的排序。
相关专家表示,钙的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影响因素非常多,而且与人的个体状态密切相关。人的胖瘦、年龄、饥饿与否,甚至肠胃状况都会对钙吸收率产生影响。在同样的条件下,目前市场上的各种钙制剂的吸收率差别并不是很大。单纯强调某种钙片的吸收率高,反而有夸大宣传之嫌。
而我们回头看“实验鼠吃钙片”的数据,各品牌产品喂食的样品钙含量原本就不相同,这样的实验方案本身就不科学。另一方面,实验中所用的血清钙离子浓度法来评价吸收率,在科学界显得有些过时。对比当下普遍采用的同位素法进行吸收率检测,该方法容易造成实验结果片面且与实际不相符的情况。
因为钙含量不是最高,价格也不低,就判断买哪种钙片不划算,初看之下会觉得是源于性价比考虑,但是真正了解保健品市场的消费者就知道,不该如此简单去判定一款钙片的性价比。
补钙剂行业现状分析,对比钙含量,钙片的性价比应更多的考虑钙片的配方设计。事实上,一个钙片若加入了酪蛋白磷酸肽、维生素D、维生素C等其他功能因子,自然会比没有这些元素的钙片价格高。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保健营养产业也将像IT业、汽车业、房地产业等曾在不同时期担当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角色一样,步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舞台。补钙剂行业现状分析,巨大的需求孕育了巨大的补钙品市场,如果每人每年的补钙消费100元,那么全国补钙品市场就将达到数百亿元。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增长,这个数字还会进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