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购物的快速发展逐渐培养了人们线上支付的习惯,我国第三方支付市场兴起,交易规模达到218.9万亿元,同比2018年增长了68%,以下是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统计分析。
第三方支付行业分析指出,第三方支付根据业务类型可以细分为银行卡收单、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其中网络支付根据支付终端的不同,可以细分为固定电话支付、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数字电视支付、货币兑换,目前互联网支付及移动支付是主流的网络支付方式。
2017年,我国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共247家,其中预付卡发行与受理占比最高,但是市场价值尚待开发。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统计指出,尽管进入移动时代,互联网支付依旧相当于基础设施,因此牌照数量相对也比较多。处于风口浪尖的移动支付牌照最为稀缺,并且央行明确发过文件,表示不再新发牌照,所以牌照已经成为存量市场之争。
2018年,我国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同比增速持续放缓。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伴随着用户移动支付习惯的建立以及移动支付场景覆盖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已经结束了快速增长期,进入到了稳步增长阶段。
从互联网支付应用场景来看,互联网金融业务(包括理财销售、网络借贷等)已逐渐发展成为互联网支付市场占比最高的业务,占比44.5%。但由于监管趋严及部分P2P平台爆雷等因素的影响,该业务的增长受到很大的限制。
从个人业务(包括转账业务、信用卡还款业务等)和线上消费(包括网络购物、O2O、航空旅行等)来看,交易规模分别占比21.5%和18.7%。其中个人业务规模基本被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龙头企业占领,但随着PC端到移动端支付习惯的转移,个人业务占比相比之前有所减少。
截止至2019年12月底,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增长至218.9万亿元,同比增长68%。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统计初步测算2020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312.4亿元左右。并预测在2022年我国第三方支付综合支付交易规模将接近550万亿元。
2020年年初,“强监管”、“交备付”、“断直连”等政策相继落地,行业灰色地带被逐一击破,非银支付进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银行与支付机构的合作模式及话语权也将由此发生改变。
目前,我国用户量、交易规模等数据是判断支付企业价值的最重要标准。但事实上,大多数交易是由账户端与受理端共同完成的,账户端业务量大也能带动受理端的交易增量。这意味着同一个用户的同一笔交易,在多个平台的价值被分开估算。依照交易的资金流将支付的各个环节横向打通后,整个交易链条的价值则被全面放大。
展望未来,在银行卡收单和移动支付的配合下,这两张牌照将成为市场稀缺资源。尤其在银行卡收单领域,线下的布局非一朝一夕可以完善,而智能POS的研发亦非低成本投入即可做到,导致目前市场上优秀的,有一定历史积淀,又具备很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收单机构价值有所凸显,以上便是第三方支付行业数据统计分析所有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