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互联网医院建设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已上线互联网医院超600家。 随着5G等技术的不断普及,以及互联网医疗的不断发展,更多的线下医疗向线上迁移已经逐步展开。以下对互联网医疗行业趋势分析。
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的持续增加为互联网医疗付费服务奠定基础。近年来,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902元,同比增长12.88%。2020年1-9月,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为1338元,同比下滑5.37%。随着居民对医疗保健的重视程度提升,预计中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互联网医疗内涵丰富,广义上,如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处方外流/医药电商、医保支付/商保理赔、慢病监测/健康服务、网上挂号/体检预约、信息资讯/医学社区等内容均属于其范畴。现从三大趋势来分析互联网医疗行业趋势。
1)疫情期间全国在线咨询问诊的人数暴增,但其中大多数为疫病相关的免费咨询,大量参与者为心理紧张的市民,而非可归入医疗行为的互联网诊疗活动。随着疫情高峰结束,此类人数应已大幅回落。尽管这在人们接触互联网医疗方面形成一定的用户教育作用,但短期不宜期望过高,这对于不熟悉电脑及智能手机操作的大量老年慢性病患者而言,尤是如此。
2)控费是医保管理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老龄化背景下,医保基金本身面临着巨大的收支平衡压力,且医保运行中时常出现过度医疗、骗保等行为,互联网医疗涉及线上交易,相比线下监管难度更高。以上因素决定着医保对“互联网+”的覆盖会谨慎扩大,预计近年主要以公立机构为主,支付来源主要限于个人账户,统筹账户的放开则是循序渐进。
3)医保政策与互联网医疗对接存在不少难题。例如,当前医保主要以属地化管理为主,各地政策存在差异,广泛的异地结算受限,且针对定点机构的管理主要基于规模和往年数据的总额预付制,这与“互联网+”的属性不符。而大尺度松绑亦可能诱使患者和资源进一步向大型医院聚集,违背分级诊疗的初衷。短期看,我们预计“互联网+医疗服务”将主要局限于本地本机构线下首诊患者向线上的存量转移,医保政策如何进一步放开仍需探索。
若当前政策确可激起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即使不考虑前期的信息化建设环节,相关运营类服务的增量市场空间也是十分可观。其中,单纯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潜在规模并不算太大,但其导流作用非常重要,处方外流、医保相关的运营管理的市场空间则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