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茶饮料在我国发展二十多年,2022年进入现制茶饮料行业创新期。当下,茶饮料头部品牌转型初见成效,现制茶饮料新时代已到来。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浪潮下,人们需要新的品牌、新的品类来满足茶饮料消费升级需求。以下对2022年茶饮料标准分析。
2021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为2795.9亿元,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和网络支付技术的完善,使得网络购物更加方便,有效缓解了新式茶饮在疫情期间线下经营的损失。新式茶饮消费群体接受程度逐渐上升,以及品类不断创新拓宽,消费者对新式茶饮的热情持续上升,随之需求上涨,2022-2027年中国茶饮料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调查研究分析报告预计2025年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到3749.3亿元。
茶产业是我国特色优势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承担着支撑茶区经济、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保证茶产业发展战略的高质量。惟其如此,才有发展过程高质量,才能最终实现茶产业发展结果的高质量。现从五大政策来分析2022年茶饮料标准。
行业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绿色生态洁净导向,全面推广茶园绿色防控、有机肥替代化肥等减肥减药技术;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基地”等生产经营模式的推广,带动茶农按标生产、规范管理,落实茶叶全程标准化生产;加强现代茶叶生产基地建设,提升茶园基础设施条件,促进茶园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产能和效益增长。
茶叶企业质量管控能力不断加强,在监管力度和社会监督双向促进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更加健全,茶叶产品整体质量安全总体水平稳步提升。茶叶产品监督抽检的项目增加至65种,总体合格率平稳提升,从2015年的98.9%上升到2019年的99.2%。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联苯菊酯、草甘膦、氯氰菊酯等农药逐步得到控制,检出概率显著降低。茶类结构轻微调整,格局总体稳定,企业跨区域合作发展,产品多茶类跨地域涉猎,通过多元发展、功能丰富、风味优化全方位刺激消费增长,积极创造有效供给。茶叶消费场景更为丰富多元,茶叶市场、专营店等传统渠道加速调整、功能优化,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不断规范,直播带货、定制茶园等新模式竞相涌现、方兴未艾,渠道多样化、营销立体化、宣传分众化,促进消费市场规模扩增。
行业积极开展品牌培育和宣传工作,品牌整体数量和质量均比“十二五”末有了大幅提高,各茶叶主产销区相继培育出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全国知名品牌及地方特色品牌, 企业品牌蓬勃发展更具实力,促进产品集群和产业集聚,品牌经济已逐渐成为我国茶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强大推力。截至“十三五”末,我国茶叶类登记注册商标总数超过68万件,申报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茶叶类)94件、中华老字号(茶叶类)37个,全国共有131个茶叶产品获得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数超过230件,28个茶叶地理标志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茶叶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发展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更为显著,行业在基础研究与实际应用方面开展了大量科技创新活动,人工智能、遥感测绘等新兴技术逐渐渗透到茶叶生产、加工、跨界应用、储运等领域,推动了我国茶叶科技以绿色、生态、安全、智能、健康为重点实现系统提升和质的飞跃。“十三五”期间(2016.1.1-2020.7.15)茶领域共申请专利30909项,同比增长23.3%,实用新型专利增长迅速;国家和各省级科技奖成果丰硕,“黑茶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等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课题成为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重点专项课题。
茶叶标准化体系愈加完善,团体标准培育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标准结构协同发展、协调配套。食品安全标准严格细致,茶叶中农药残留限量增至65项;基础标准更加扎实,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产品标准更为丰富,提升市场竞争力;方法标准补充更新,高效运用技术成果。“十三五”期间行业发布茶叶相关标准499项,较“十二五”增加了一倍以上。国际标准的参与度与话语权稳步提升,行业牵头承担了“乌龙茶”“茶叶分类”“绿茶 术语”等三个国际标准制定工作。
目前中国人对茶饮料的接受度远高于咖啡,2022年茶饮料市场逐渐提升。现制茶饮料行业发展迅猛,但目前行业仍缺乏统一的强制性行业标准,奶茶既无茶叶也无奶等混乱现象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未来办公室的下午茶文化逐渐兴起,新式茶饮料在这一方面也充当了年轻人职场的社交货币。
以上就是2022年茶饮料标准的大致介绍了,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