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种子对延续物种起着重要作用,种子企业规模大多是中小企业。当前,在各方因素影响下,中国种子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增强,市场集中度有望提升。政府加强对种子行业的监管,强化种子的质量控制,确保种子的安全性和质量,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以下对2023年种子行业前景分析。
我国转基因技术应用的作物较少,若应用至玉米,中国种子业的市场空间将得到大幅的提升。2019年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为6.3亿亩,杂交玉米种子价格较低,约为56元/亩,若以美国一亩地玉米种子价格110元测算,我国转基因玉米的终端市场收入空间达693亿元,若出厂价按照65%的终端价,市场空间为450亿元。受益于粮食行业整体景气度的提升,叠加未来转基因商业化应用的落地。2023-2028后新冠疫情环境下中国种子市场专题研究及投资评估报告预计2026年我国种子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
对于农户来说,在早期选择适宜的种子对产量和农户收入而言极为关键。种子产业链可分为“育种—制种—销售”三大环节,其中育种是种子产业的核心,主要基于种质资源库和性状组合,培育出具有不同产量和成熟期的新型品种。现从四大趋势来分析2023年种子行业前景。
20世纪后期以来,在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国际种业进入行业整合期,世界农业化工集团纷纷进入种子行业,通过不断的并购和资源整合,产生了拜耳、科迪华、先正达、巴斯夫、利马格兰等大型跨国种业公司。全球种业公司数量迅速减少,少数种业巨头的规模优势日益凸显,垄断了国际种子行业的大部分市场,形成了较高的行业集中度。近几年我国种业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2010 年至 2020 年,种子企业数量由 8,700 家减少至 7,372家,降幅达 15.26%。但相比于国际市场的高度集中化,国内种子市场仍然较为分散,未来种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并购整合将成为未来的重要趋势。
育种研发是种业公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跨国种业公司凭借其雄厚资本持续加大对研发资金的投入,掌握了绝大多数领先的种子研发技术,依靠专利保护机制所带来的巨大法律成本建立了极高的竞争壁垒。与国际领先种企相比,我国种业公司在研发能力和投入等方面落后于跨国种业巨头,部分先进性状种子存在明显的进口依赖性,未来我国种业公司研发方面投入将进一步增加,研发能力将成为衡量种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新修订的《种子法》于2022年3月正式施行,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了法律制度支持,进一步完善了种子行业发展体系。新《种子法》完善了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针对当前品种创新力弱、品种同质化程度高、对新性状研发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新法规定派生品种在进入市场流通前,需要征得原始品种所有人的同意,鼓励种子企业进行原始创新。针对现实中的品种侵权问题,新《种子法》扩大了植物新品种权的保护范围及保护环节,加大了假劣种子打击力度,完善了侵权赔偿制度,将罚款数额提高到了原罚款数额的两倍以上。在新《种子法》“保护种业创新”的基调下,种业审定标准、审定办法、司法程序等都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完善。
生物育种是利用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等方法原理,利用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和合成生物学等技术,培育生物新品种的过程。相比传统杂交育种技术,生物育种产出的作物准确性高、周期短、抗性好、单产高,能为种子安全的发展带来巨大变革,生物育种技术已成为目前国际种业研发中主流方向。我国杂交育种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在生物育种技术方面我国仍处于积极探索阶段,大规模商业化虽仍需时日。目前,“生物育种”已经被列入“十四五”期间国家战略力量重点发展的前沿领域。未来,随着生物育种商业化进程逐步进入快车道,将为我国种子市场带来可观的增量空间。
中国种子市场将继续扩大,政府加大农业种子的支持力度。现下,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种子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比如抗逆性种子、抗盐碱性种子、叶面种子、抗病毒种子、育种种子等,这些种子的开发和应用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