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底以来,有关保健品的话题在网络发酵,引发各方关注。相关方面的行动表明,国家在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守护人民健康安全方面的态度一向是明确的。从长生疫苗案件到这次的“权健事件”,都说明企业守法经营才是生存之本,公共安全的底线不容触碰,如果利欲熏心、无视规则,无论公司的名气与影响多大,挑战了道德和良知底线,就会犯下众怒,不会被原谅。
记者从“权健事件”等联合调查组获悉,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束某某等18名犯罪嫌疑人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2019年1月1日,天津市公安机关对权健自然医学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和虚假广告罪立案侦查。1月2日,对在权健肿瘤医院涉嫌非法行医的朱某某立案侦查。截至1月7日,已对束某某(男,51岁,权健公司实际控制人)等1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对另2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取保候审。相关工作正在开展中。
有网民认为,治理保健品市场乱象,当务之急是强化法治,并且进行警示教育,既要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的违法代价,也要让公众客观认识保健品的“疗效”,并且建议将保健品纳入专项监管。
网民“纪玉”说,随着“权健案”的不断深入,保健品市场乱象也被集中曝光。一些产品在销售过程中,或是把“疗效”吹得神乎其神,甚至忽悠患者放弃正规治疗;或是与消费者大套近乎、嘘寒问暖,又是“专家会诊”,又是“免费体检”,又是“免费旅游”,套路重重,让消费者深陷其中……种种乱象,坑害消费者,扰乱市场秩序。
“对保健品不能一概而论,好的保健品有一定辅助作用,有其存在的价值,但应该加强保健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最好从源头立规矩,在日常监管上下功夫,严把质量和价格关。”网民“李长瑞”说。
网民呼吁,对于保健品监管,亟须扎紧法治的“篱笆”,建议将保健品纳入专项监管。
网民“潘书鸿”说,“药品有药品规范,食品有食品的规范,保健品发展迅猛,却没有专门规范”,标准模糊使得保健品处于灰色地带。因此,建议政府部门考虑是否要将保健品纳入专门的监管范围,制定明确的行业标准,杜绝虚假宣传。
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保健品行业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这也迫使诸多企业不断扩张,甚至走出国门进军国际市场。如汤臣倍健在今年8月以35.14亿元通过持股53.33%的子公司汤臣佰盛完成收购澳大利亚益生菌和保健品企业LSG 100%股权,最近又计划以14亿元完成收购汤臣佰盛剩余46.67%的股份,意图实现对LSG的全资控股,这将进一步提高公司在保健品领域中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
除此之外,良好的行业前景和相对突出的盈利能力也吸引了诸多外来者,尤其是药企跨界进入保健品行业。若是加上这些兼营保健品的上市公司,那么A股和港股上市的有关保健品企业数量将显著增加,未来有可能继续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同仁堂、哈药股份、海王生物、康美药业、江中药业、健康元、寿仙谷、华润医药等数十家药企均兼营保健品业务。公开数据显示,同仁堂、哈药股份、海王生物拥有的蓝帽子(保健食品标志)数量在医药行业中居于前列,分别为131个、106个、93个。
同时,部分企业还在选择进入或加强布局,如去年9月,华润三九以3.8亿元收购山东圣海保健品有限公司65%股权,切入保健品市场,并推出红糖姜茶、薄荷糖等差异化产品;今年2月,哈药股份豪掷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健康营养产品零售商GNC最大单一股东,并获得GNC业务在国内的独家经营权,意图成为中国膳食补充剂及保健品行业领军企业。
此外,还有市场观点认为,在带量采购等政策和医药行业增速可能放缓的压力下,保健品是医药企业一个不错的发展领域。但从目前来看,已经跨界进入保健品的药企总体而言表现还并不特别突出,保健品业务大多尚无法挑起药企业绩大梁。同时,药企在跨界后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药品生产线或无法用来生产保健品,还有就是销售渠道的问题,药品和保健品的营销方式也存在差异。
不过,对保健品行业来说,规模较大的药企跨界进入有望进一步规范市场。同时,在行业监管逐渐趋紧的背景下,国内保健品行业的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药企跨界进入,行业竞争无疑将会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