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市场一直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因为总有粉丝愿意为自己的偶像掏腰包。近七成粉丝都曾为偶像消费,并且年纪小的粉丝反而花钱多。80后的追星族中,愿意为偶像每月花销200元的仅占14%,低于90后。而在不同偶像类型上,年纪越小的粉丝,越喜欢偶像组合,有超过六成的00后追星族的追星对象是偶像组合,追网红、主播的仅为6%。而60后追星族中,喜欢网红、主播的则有四分之一。
粉丝低龄化、消费支出高,这些特征使得偶像市场正在得到投资者的关注,据艾瑞数据预测,2020年中国偶像市场总产业规模将达到1000亿元。在从业者看来,偶像市场在欧美和日韩已经有较为成熟的市场模式,从偶像定位、节目推广到作品变现,拿来即可。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海外市场已经成熟的偶像模式,在国内并不见得都能见到效果。有的偶像组合模仿剧场模式,但如何从剧场走向大众却成了问题;有的偶像组合模拟电视综艺模式,却赶上了电视收视率整体下降,年轻粉丝不爱看电视;还有的偶像组合模仿选秀造势,但往往是选秀期间声势浩大,但真到了演出市场,却拿不出足够吸引观众的作品。
为什么海外偶像的制造模式,到了国内市场就水土难服呢?这是因为,很多偶像的制作方只是学了个皮毛,即学会了人设包装和贩卖,但却没有足够有力的作品支撑。殊不知,即便是“看脸”的偶像,其走向大众也是需要靠传播力较好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好的歌曲。而在这一点上,很多制作方实力依然有限,拿不出好作品,自然小众偶像走不进大众市场。
也正因没有作品,当下偶像市场才会出现变现难。对于欧美和日韩偶像来说,电视节目、影视剧往往只是增加影响力的方式,而非主要收入渠道,主要收入渠道还是演唱会、握手会等相关活动,以及唱片、衍生品贩售等相关产业链。
相比之下,上节目、上影视剧反而是国内不少偶像组合的重要收入来源,相关活动、产品收入较少,缺少影响力变现渠道,或者说是缺少可以将偶像影响力变现的载体。结果,偶像产业的收入,只是在偶像本身、经济公司和传播平台之间简单分配,并没有惠及更多从业者和经营者。
成熟的偶像市场,不仅需要成熟的作品,还需要成熟的产业模式。比如,偶像的制作方,以及偶像定位、文艺作品模式和商业变现模式要相对固定,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偶像组合的人气以及带来的收益,不会因为人员变化而出现较大起伏。
要知道,即便是成员更替很快的女子团体,海外偶像组合的运转时间也较长,韩国的组合少女时代 2007年成立至今已经有12年,日本的偶像组合AKB48从2005年成立至今已经活跃了近14年,早安少女从1998年出道至今已经21年,成员不断新老接替,在这期间积累了充足的粉丝数量以及购买力。当然,在这期间偶像组合的诸多作品,传播力也不容小觑。那么,在2000年代火热的国内偶像,不论是单人还是组合,还有多少活跃在网络时代呢?
偶像经济绝不只是找个“好脸蛋”那么简单,一个偶像组合要想在屏幕上成功并且具备变现能力,是要以足够打动更多消费者的作品为前提,以成熟的制作和商业模式为保障。
上一批偶像还未能完全消化,今年“优爱腾”三台男团选秀中超过三百位新面孔又将被送入圈内。市场、粉丝与经纪公司是否准备完善已备受业内质疑。
产业发展初期的乱象在偶像圈频频爆出。从去年火箭少女险些原地解散,王菊与原公司解约,到今年李希侃、罗正与麦锐娱乐发生纠纷,高秋梓解约蜜蜂少女队,成立个人工作室。
粉丝对经纪公司运营的不满也愈发常见。近期香蕉娱乐发布公告称,旗下男团成员陆定昊因“个人行为严重影响团队发展”,公司决定无限期停止其在团内所有工作。一时间粉丝炸开锅,直指公司没有为陆接洽资源。
在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看来,目前市场上一个热点的出现一定会引起大量的相关公司进行追逐。但热点的炒作周期在3-5年左右,前期2-3三年会是热点的上升期,也是各个资本最为关注的时候,但3年以后就会产生逐渐下降的趋势,偶像经纪的炒作也是与之相同。
“资本的不断涌入使得赛道逐渐变窄,从而会产生企业间的优胜劣汰。未来能否从行业内脱颖而出一个是要看公司自身的资源和实力,但更关键的是能否有着区别他人、不可复制的特点”,张京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