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周,国际油价波动不大,但总体仍维持上升态势。11月19日凌晨,成品油价格迎来了“二连涨”。自2019年11月1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标准品,下同)每吨分别提高70元和65元。据机构测算,折合成升价,92#汽油涨幅为0.05元/升,0#柴油涨幅为0.06元/升,消费者出行成本小幅增加。
按照现行机制,国内汽、柴油价格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每10个工作日调整一次,当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本轮计价周期以来,国际油价走势整体呈现震荡上涨局势,消息面虽OPEC下月有望扩大减产及美国石油钻井数连续减少为油价上涨带来支撑,但最大利空因素仍是需求前景担忧及EIA原油库存超预期增加。截至当地时间11月15日收盘,美油报57.72美元/桶,周期内涨幅2.61%;布油报63.30美元/桶,周期内涨幅3.03%。
根据国际油价变化情况,国家发改委11月18日下午宣布国内成品油价格按机制上调:自2019年11月18日24时起,国内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提高70元和65元。上述涨幅折合成升价,89#上调0.05元/升,92#上调0.05元/升,95#上调0.06元/升,0#上调0.06元/升。
私家车方面按一般油箱50L的容量估测,加满一箱汽油将多花约2.5元左右。月跑2000公里、每一百公里耗油8升的车型,调价后私家车主每月将增加8元左右的用油成本。物流运输方面来看,以载重50吨的卡车为例,重载行驶百公里油耗在40L左右,月跑10000公里,调价兑现后月度油耗成本将增加240元左右。
2019年以来,除4月1日因消费税税率下降引发的国内油价顺势下调之外,成品油共经历了“13涨6跌3搁浅”。本次调价落地后,较年初来看,汽油累计上涨390元/吨,柴油累计上涨395元/吨。据卓创资讯测算,折合成升价,92#汽油累计上涨0.31元/升,0#柴油累计上涨0.34元/升。
下一轮调价窗口期为12月2日24时。对于下一轮调价走势,受原油消息面利好利空继续僵持影响,预计下一轮调价搁浅或小涨概率较大。下个周期,国际原油缺乏明显的方向指引,预计短期内国际油市交投谨慎,盘整震荡格局将延续。下个周期初,国内参考的原油变化率或将维持低位,故搁浅预期较强。不过,原油市场仍将静待消息面的进一步指引,走势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全面深化改革精神,特别是关于推进能源革命的“还原能源商品属性”要求,成品油价格全面放开,实行市场化定价是成品油价格未来的改革方向和最终目标。但到底什么时候放开、全面放开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某种商品推行完全市场化改革,必须具备四大基础性条件:多元化的竞争主体、企业自主定价权、公平的竞争环境、契约精神。其中,多元化的竞争主体是最基础性条件,因为市场竞争结构往往决定着定价机制。市场竞争结构的形成是由不同竞争主体构成的,如果市场上竞争主体多,比较容易形成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完全市场化的目标就容易实现。如果竞争主体少,就容易出现垄断甚至独家垄断型的市场结构,此时如果放开价格管制,让企业自主定价,就比较容易让垄断企业凭借市场优势获取垄断利益。
当前,我国石油市场还是一个竞争不够充分的市场。几家油气企业实行的是上中下游一体化经营模式,在市场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对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油气领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是2017年出台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方案,从上中下游实行全产业链改革。例如,上游推行矿权制度改革,实行“招拍挂”制度和强制流转和退出机制,让更多主体进入;中游组建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全面推行第三方准入;下游放开准入,允许更多包括外资在内的资本进入成品油零售市场。目前来看,改革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原油进口主体近几年增加不少,非国有贸易进口允许量占进口比例超过40%,非国有炼厂炼能发展比较快,成品油加油站也比较多元化等。
从长期看,我国成品油价格市场化程度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打破现有石油进口、上游勘探、生产和管输环节的利益格局,以及如何促进下游市场竞争。同时,对于各种市场主体,在税收负担、生产及进口资质和审批、环保和质量要求等都要一视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