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疫情的发展,板蓝根、金银花等中药品种在多国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尽管针灸、按摩类服务领域治疗受到了海外的认可,但中医药受药品审批等政策壁垒较大,如何用世界通行的方式将中医药传播出去,仍需时日。
随着我国疫情的稳定,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的作用引发关注,以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被证明具有明显疗效。在全球疫情发展之际,我国有关组织和机构已经向意大利、法国等国和我国港澳地区捐赠了中成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
据媒体报道,2020年前两个月,安徽省出口中药材3357吨,货值1.2亿元,同比增长7.3%和7.1%,较全国同期中药出口增速高12.3个百分点和6.3个百分点。
中药材传统出口市场中,出口韩国4545.6万元,与往年基本持平;出口东盟、中国台湾分别为3588万元、2416.4万元,增幅分别高达88.6%、31.1%。此外,对欧洲出口中药材266.5万元,增长48.6%,其中对西班牙、俄罗斯、匈牙利、阿尔巴尼亚等国出口较2019年实现了零的突破。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中药材出口只是第一步。吕振羽认为,中医药国际化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关键之一是中医水平的参差不齐。“目前对中医尚无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这也导致个性化、差异化的诊疗无法在第一时间应用在重大疾病的治疗一线。这种情况在外国也面临同样的挑战,此外,每个国家对中医的准入门槛也不同。”
既然国家和各省份都相继出台了利好政策,那么中药企业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深耕?《国际金融报》记者梳理多家中药企业回馈信息发现,加强药材管控、深化科研投入、走升级转型之路是企业普遍关注的发展之路。
山西振东集团向本报记者强调,从源头上管理中药材很重要。据悉,为了提高中药材质量上,2003年开始,振东集团便成立了中药材公司,发展规范化中药材种植产业。截至目前,企业在全国建立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总面积超过80万亩,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种植企业。
除了严格把控中药材关,加强研发也是企业所提及的。紫鑫药业表示,企业近年加强了科研工作。此前,企业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合作,做了东北道地药材的传统炮制及溯源方面进行标准化研究。在研发问题上,济川药业提出,企业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深入挖掘临床有效方、传统经典名方,并积极开展新品研发。同时,对已上市品种开展基础研究、工业现代化、中药标准化等深入研究,提升产品品质。
而在升级转型方面,有企业首先进行了硬件升级。例如,贵州百灵为契合贵州省“千企改造”工程深入实施,保障生产线产能规模化,近年来持续开展扩能技改项目,已先后完成软胶囊50亿粒生产线扩建项目等,有效提升了公司生产规模和质量控制水平。
也有企业进行了战略转型升级。盘龙药业提出,企业在将制药、中药饮片、中药配方颗粒为代表的中医药工业主体做强基础上,还将专注医药商贸及文化建设,同时利用柞水区位优势,发展大健康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