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危机下原油价格飙升导致电动汽车产业提速。继比亚迪、五菱、特斯拉、小鹏汽车、哪吒汽车、广汽埃安等新能源车型官宣涨价后,日前又有多家车企宣布涨价,最高涨幅1.2万元。
全国两会在即,汽车界代表关注新能源汽车补能问题。常见的补能方式包含充电和换电两种,充电目前是行业内主流的补能方式。
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同比增长59.25%。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2021年,欧盟和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大约相当于中国电动汽车销量的79%。这其中的差距还在不断扩大,几乎没有改变的可能。
与传统的充电桩补电模式相比,车电分离的换电模式具备高效补能和降低车主成本两大优势。业内人士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多方合作,加大力度推进电动汽车换电体系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建立换电车型专属的公告认证体系。在车电分离的情况下,车与电池分开认证。进一步完善溯源系统,针对车电分离模式开展适应性(如车电分离保险)优化。
充电和换电是电动车主要补能模式。加快明确换电站建设、土地审批等相关规定,优化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换电项目高压新装(增容)审批流程,放开一址多户,加快建设周期。推动换电接口软硬件协议的标准化,预设2-3种技术先进的接口形式,制定推荐性标准;对换电站的机构、形式、兼容性进行规范化约束;推进换电电池包的标准制定,使换电电池包能够在不同车企、不同换电站、不同用户之间互通互换。
互联网、消费电子等领域科技巨头大举进入汽车产业,正成为推动汽车产业深度变革的主力性力量。新能源汽车产销数量快速增长。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350万辆,渗透率达到了13.77%。2022-2027年中国电动汽车(公路用)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风险分析报告预计2022年将实现500-600万辆的产销规模。
另一方面,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现了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世界级的电动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也出现了受国际资本市场追捧的蔚来、小鹏、理想等创新型企业,在新能源汽车上游产业链上,也有很多中国上市公司成为了国际细分市场的龙头。
而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车路协同”发展体系,在标准、政策、测试规范、封闭测试场地等方面也取得了积极成效,整体实力基本与全球先进水平处于“并跑”的阶段。
虽然我国在融合创新的过程中,有市场优势、有体制优势、有政策优势,但在核心技术如芯片和操作系统上还是受制于人,在驾驭多产业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上还是非常欠缺,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管理流程和认证体系还是缺乏经验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