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工智能市场总收入超5000亿美元,人工智能提升当下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有效降低劳动成本,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转变。
未来人工智能领域将继续高歌猛进,2025年前,人工智能市场将保持两位数增长。2022年,包括软件、硬件和服务在内的全球人工智能市场的总收入将增长19.6%,达到4330亿美元,并将在2023年突破5000亿美元的大关。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目前已迅速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等各行各业,在全世界燃起燎原之势。该公司预测,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的三大类别中,人工智能服务和硬件增长较快,而人工智能软件在2022年总投入当中的份额将有所下降。总体而言,到2025年,人工智能服务和硬件的年复合增长率将分别达到22%和20.5%,届时人工智能服务的总体支出将达到526亿美元。
而在软件类别中,人工智能应用在2021年上半年占该领域投入的47%,其次是人工智能系统基础设施软件,占35%。人工智能平台未来的增长潜力可能最大,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34.6%,人工智能系统基础设施的增长则相对较弱,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为14.1%。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预计人工智能企业资源管理(ERM)在未来几年的增长速度将超过人工智能客户关系管理(CRM)和其他人工智能应用。
人工智能仍然是信息技术(IT)投资的关键驱动力,这反过来会增加人们在相关服务领域的支出,以确保相关技术的大规模可持续采用。
产品创新节点上,市场上的人工智能企业承接技术创新成果,同时根据市场反馈的改进需求,提供更好的人工智能产品。硬件产品方面,人工智能硬件产品包括智能芯片、数据处理器、传感器、电子/光学装备、智能机器人等。软件产品主要指直接面向消费者使用的简单、闭源操作工具。根据麦肯锡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70%的行业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全球人工智能软硬件产业附加值增量规模预计达到13万亿美元。
全球价值链位置指数表明了一个国家在产业价值链上是处于上游研发创新位置,还是下游承接制造位置。测算结果显示,全球人工智能软硬件产业创新总体上由美国、中国、欧盟、日本主导。美国人工智能软件产业具有巨大体量优势,同时处于较高的创新等级,基本把持了人工智能软件产业话语权。依赖度测算结果(图2、图3)显示,中国在过去十年实现了对日本创新地位的超越,同时对其他领先国家的依赖水平降低,在硬件产业同时具备创新与贸易优势,但人工智能软件产业体量弱小。欧盟正在丧失人工智能软硬件产业创新优势,软件产业依赖美国、东盟,电子产业则依赖中国、美国,且依赖水平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日本仍然维持在人工智能软硬件产业创新链的头部地位,但出现了对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依赖度的上升,2014年后贸易优势也落至较低水平。
正如技术创新离不开基础技术支持,产品创新同样离不开整体产业的体量支撑。电子信息制造与服务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与显示性比较优势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软硬件都处于贸易优势状态,但优势都很微弱。近年来,随着美国不断刻意制造打压中国企业的事情,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支撑优势进一步被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