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2021年家用医疗器械全网销售总额达到了2.6亿元,各大平台医疗器械商品进行整合,基于电商类巨头们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日活,家用医疗器械设备企业拥有了新的销售通路,消费医疗的器械厂商则有了多元的宣传营销途径。
包皮环切器、强脉冲光脱毛仪、夹鼻止鼾器,目前,不少医疗器械都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然而,不是所有医疗器械都可自用。可自用的,其产品说明书应当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相关规定、标注安全使用的特别说明。但是,很多电商存在不明示所售产品为医疗器械、没有相关经营资质和无风险提示等问题。
在电商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医疗器械销售也向线上转移并不意外。2022-2027年中国家庭医疗器械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风险分析报告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预计2022年达12529亿元,2025年将达18414亿元。不少医疗器械商家的线上销售占比超过了70%,网络已成医疗器械主要销售渠道。
然而,部分商家在线上销售医疗器械并不规范,在宣传方面只讲操作便捷,却不告知消费者相关产品属于医疗器械,也无任何风险提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缺乏医学知识的消费者在购买医疗器械后自行操作屡陷险境。
从记者调查看,不少医疗器械销售不仅掩饰医疗器械的性质,还不公布医疗器械注册证书编号、不出示经营许可证明等。这些行为都是违反相关规定的——有的不符合广告宣传方面的制度规定,有的违反了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及网络销售方面的制度规定。
根据《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医疗器械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现实中,某些商家的广告将医疗器械称为“美容仪器”,便有误导消费者之嫌。
根据《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规定,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企业,应当在其主页面显著位置展示其医疗器械生产经营许可证件或者备案凭证,产品页面应当展示该产品的医疗器械注册证或者备案凭证。但某些商家并未按照这些规定去做,这不禁让人怀疑,其是否真的具备相应的经营资质。
虽然我国法律允许推荐部分医疗器械给个人自用,但是,商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要求宣传、销售,消费者也要理性购买——选择合法规范的商家和产品,不要被商家误导后盲目购买和操作。某种角度上说,网售医疗器械行为不规范其实是在“兜售风险”,商家只管数钱,而消费者则面临不当操作可能带来的隐患。
医疗器械有专业门槛,更关乎消费者的生命健康。违规销售医疗器械,不仅是对不特定群体的威胁,更可能影响和扰乱相关市场秩序以及电商平台的口碑。
对这些乱象,寄希望于消费者靠自己的能力去判断和避免,并不现实。一者,商家自身要掂量后果,不能为了赚快钱而置消费者健康、生命于不顾,一旦出了事,其必将面临相应的索赔和行政处罚;二者,电商平台不能纵容商家胡来,应严格准入和日常管理,采取有效手段遏制商家的任性而为;三者,监管部门应该有更大作为,让那些故意混淆视听、违法违规销售的商家现出原形,不敢再作妖。
随着电商成为医疗器械企业们的渠道新宠,线上化竞争开始加剧。据国家药监局披露,全国进行医疗器械网络销售的备案数量从2020年10月的2万个升至2021年11月的7.3万个。第三方医疗器械的网络平台备案数量在2020年年底的209个跃升到2021年347个,增长率是近两年之最。
“线上平台越来越多,给医疗器械企业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但这不一定是好事。企业一定要想清楚如何打出最好的组合拳。”上述医用敷料研发企业创始人刘倩表示,“我们之前找过代运营公司,尽可能将所有的线上渠道都打开,但最后发现收效甚微,而成本又高企。踩坑之后,现在我们调整了战略,自建运营团队,主攻适合我们的天猫、京东、小红书、抖音四个平台。从已经跑下来的数据看,达到了我们的预期。”
“业务主要聚焦在严肃医疗领域的器械企业还是非常依赖线下渠道的,它们对于线上渠道的关注度不大,毕竟大型医疗设备的销售逻辑还是在院端。”医疗健康行业资深投资人孙小东表示,“制氧机、呼吸机、血压计、雾化器、血氧仪、血糖仪、体温计、口罩、消杀用品等医疗器械才是线上渠道的主力军。”
但凡事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不少医疗器械企业在做大之后,产品线会逐渐丰富并可能延伸到居家生活场景,有的甚至有多达近万个不同型号和规格的产品,加上上下游供应商渠道错综复杂的情况,能否高效传递需求信号并直面潜在用户,成为了这类企业的痛点。因此,对于医疗器械企业们来说,仍需要对一些新的平台和渠道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