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报告大厅! [登录]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 报告大厅首页>> 行业资讯>>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 污染物数值越低减排难度越大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 污染物数值越低减排难度越大

2022-11-14 15:28:34 报告大厅(www.bptrips.com) 字号: T| T
分享到:
  中国报告大厅网讯,我国大气污染环境十分严重,2022年国家加大 大气污染治理力度及行业发展速度。当下,大气污染治理市场规模大幅扩容,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市场周期更长。未来5-10年将是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时期,市场容量将继续保持在10%左右的增幅。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

  继十三五细颗粒物防控取得明显进展之后,十四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又在臭氧治理这一新的领域实施攻坚,而主攻目标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保专家介绍,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市场规模大幅扩容。2022-2027年中国大气污染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风险分析报告指出,未来5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000亿元。但目前由于相关行业标准缺失,治理效果、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等均存在不足。

大气污染治理取得明显进展 污染物数值越低减排难度越大

  挥发性有机物是形成臭氧和PM2.5的重要前体物,主要来源于石化、有机化工、涂装、包装印刷等行业,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可直接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也是大气臭氧浓度上升、区域性光化学烟雾及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生态环境部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尚有29.8%的城市PM2.5平均浓度超标,臭氧污染仍较突出,已成为现阶段夏季主要大气污染物。

  目前我国对于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还没有明确的标准或指南。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治理设施的运行维护也没有明确的执行标准。仅上海市、广州市颁布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管理技术规范(试行)》。标准的缺失给相关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物治理设施的运维带来技术、成本、管理上的诸多困难。

环保设备制造水平及成本价格相差较大,技术水平高低不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运维设备范围界定存在不确定性等,直接影响到挥发性有机物的治理效果,甚至还会引发安全事故。我们在调研中甚至发现,有的企业把活性炭箱装反了。

  据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大气污染市场上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废气收集率普遍偏低,大量废气局部收集装置形同虚设。一些地区低温等离子、光催化、光氧化等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低效技术应用达到80%以上;一些企业末端治理采用吸附、吸收工艺,长期不更换吸附材料和吸收剂。有些企业采用燃烧、冷凝的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技术,运行温度等达不到设计要求,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甚至还有一些企业治理设施建而不用。

  标准缺失也导致监管部门很难实施有效的管理。标准缺失导致第三方检测市场混乱。由于大部分企业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监测由第三方开展,监管和处罚措施不足,弄虚作假等现象突出。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华环保联合会VOCs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近日已联合编制了《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效果综合评价指南》《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运行维护与安全管理技术规程》两项团体标准。

  新标准考虑不同规模工业企业、不同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技术的具体情况,指标设计更全面,比如,在治理效率里不仅考虑了处理效率,还增加了出口浓度指标,填补了挥发性有机物末端治理设施效果评价、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领域的标准空白。

  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加大臭氧监测力度,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监测能力建设,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等对臭氧生成影响较大前体物的监测,掌握其浓度水平、主要来源、生成机理,支撑大气污染协同治理。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244个城市完成自动监测站建设并开展联网。目前,臭氧超标的城市中,已有134个开展挥发性有机物自动监测。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较大的企业和工业园区周边,环境部门也已开展了挥发性有机物组分监测;在公路、港口、机场、铁路货场附近,正逐步建设交通污染监测站点,重点监测氮氧化物等臭氧前体物。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相关标准的健全,有助于开辟更大的治理市场。根据发达国家的大气污染治理经验,烟气除尘、烟气脱硫、烟气脱硝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市场是依次暴发的关系,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的市场周期更长。

  污染物数值越低减排难度越大

  目前,虽然无法完全杜绝雾霾天,但蓝天越来越多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2021年四季度,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39个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62微克/立方米,比2016年同期下降39%,下降幅度明显。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更是首次实现“30+”,距离国标只有个位数距离。但污染物数值越低,减排难度也越大。随着大规模工程治理任务完成,减排空间大幅压减,减排速度减缓,大气污染防治进入精细化管理和社会共治的攻坚阶段。

  11月2日,第四届世界顶尖科学家碳大会“双碳”治理论坛在上海召开。“科技是解决‘双碳’问题的主要途径”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近年来,各类高新技术手段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国内的减排降碳中,为空气治理工作提供了便利。

  以大气监测管理来说,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立体化大气监测网络。在天上,卫星对大气质量进行宏观监测。在空中,无人机、可视雷达等被用于局部地区日常监测中。在地上,近2000个大气监测国控站点、3000多个区县站点,基本覆盖了全国所有区县。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监测网络也日趋数字化、智能化。

  不可否认,我国减排降碳的任务依然艰巨。但“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更多低碳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海生表示,打造低碳科技支撑体系,关键是把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相结合,助力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记者注意到,在近日揭晓的202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中,有不少奖项和低碳环保有关。比如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纳米限域催化”项目有助于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利用新技术,可显著降低以煤为原料的一些能源转化和材料合成过程中的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工业烟气多污染物协同深度治理技术及应用”则解决了当前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减排难题。该项目开发出的脱硫除尘及低温多污染物吸附再生关键装备以及治理工艺已在一些钢铁、水泥等行业进行工程示范,经过该技术处理后的烟气排放能够达到全球最严格的超低排放指标。

  国内大气污染相关治理市场得到显著提升,2022年环保行业大气污染治理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中国工程院院士表示,以2030年前碳达峰为目标,倒逼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改善。到2035年,若能将温升控制在2摄氏度,可带动约1/4的PM2.5减排。

  以上就是大气污染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书面许可,请勿转载)
报告
研究报告
分析报告
市场研究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
投资咨询
商业计划书
项目可行性报告
项目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
ipo咨询
ipo一体化方案
ipo细分市场研究
募投项目可行性研究
ipo财务辅导
市场调研
专项定制调研
市场进入调研
竞争对手调研
消费者调研
数据中心
产量数据
行业数据
进出口数据
宏观数据
购买帮助
订购流程
常见问题
支付方式
联系客服
售后保障
售后条款
实力鉴证
版权声明
投诉与举报
官方微信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