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一直是我国钢材产品中消耗量最大的品种,2021年的钢筋产量达到了25206.3万吨,约占钢材产量的19%;虽然较2020年的产量(26754.2万吨)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作为基建和建筑工程用基础材料之一,广泛应用在高速公路、铁路、桥梁、隧道、水坝等公用设施,以及房屋建筑的基础、梁、柱、墙、板等的建设中,是不可或缺的结构材料。
因此,钢筋质量对于保障基础设施和建筑安全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受产品逐利驱动,许多企业在生产钢筋时,采用了“穿水工艺”,即钢筋在轧制结束离开轧机后,立即进行喷水冷却,随后再进入冷床冷却,此时利用钢筋芯部余热进行热处理,获得的产品则被广泛地称为“穿水钢筋”。
2022-2027年中国钢筋行业供需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指出,此类工艺生产的钢筋虽然能够控制成本,提高产品的强度,但是也存在诸多较致命的缺点,例如:极易生锈;在放置或服役过程中会发生强度明显降低的现象;经焊接后,焊接接头强度降低,容易在接头处发生断裂的隐患;以及耐疲劳性能降低等等,都会极大地破坏钢筋的抗震性能,影响服役安全性,对人民生命安全和建筑结构的安全运行造成长期的隐患。
与之相比,热轧带肋钢筋则在放置或服役过程中的强度变化不明显,焊接后的接头强度变化也不大,抗震性能优于“穿水工艺”处理钢筋。因此,热轧带肋钢筋在服役时具有更高的安全保障。同时,国家标准委员会于2018年2月6日颁布并实施了新版标准GB/T 1499.2-2018《钢筋混凝土用钢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代替GB/T 1499.2-2007),希望能够减少和遏制穿水钢筋“冒充”热轧钢筋的现象。
目前,四川省正与重庆积极对接沟通,争取在川渝两地共同推广含钒高强度抗震钢筋应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钒产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四川相关企业要抢抓机遇、有所作为。
近年来,钢筋产量进入稳定期,市场对产量的需求逐渐过渡为对质量的需求。特别是汶川地震后,高强钢筋的比例明显增强,对钢筋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有市场的需求,也有国家标准的要求。2018年11月钢筋新国标实施后,对钢筋的强度、韧性等性能要求更高,全部采用钒微合金化热轧带肋钢筋生产工艺,对钒的需求量将进一步加大,预计全国每年2亿吨的钢筋产量对钒的需求将增加到10万吨左右。
以成渝两地双城经济圈为代表的建设新格局蓬勃发展,对优质钢材的需求将呈迅速增长。四川应充分整合配置人才、科技、平台和资源优势,全面构建“产品高端、技术领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钒钛产业体系,充分扩展四川钒钛资源及产业的优势,力争在 “国内经济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互促”新型发展格局获更大发展。
钢筋迎来大发展,2022年我国各省钢筋行业推广进展大。目前,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下,我国钢筋行业将面临从碳排放强度的“相对约束”到碳排放总量的“绝对约束”。此外,北京、河北、湖南、安徽、山西、山东、广东、浙江、上海等省市也陆继开始推广钢筋应用。
以上就是钢筋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