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环境污染产业健全完善治理体系,2022年政府着手布局噪音监管。当前工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投诉占比呈下降趋势,这样的结果离不开生态环境部及相关部门全方位的监管。环境污染治理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积极对环保政策快速响应。
环境污染是指经济活动的污染物或污染因素排入环境, 超过环境容量和环境的自净能力, 使环境质量恶化。据资料统计。近年来,中国环境污染问题相当严重,以危害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如今协调资源、环保与发展关系,可见社会对环境的重视是不容小觑的,人们应当重视经济环保的生产方式。
2022-2027年中国环境污染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从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专用设备细分行业市场占比情况来看,其中环境监测占比最大,为45.38%,其次是大气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和水质污染防治专用设备,分别占比30.34%、20.43%,以水污染为例,有关资料显示,全国90%的地下水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严重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
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市场机制可以有效率地配置资源, 但要有一系列严格的条件。只有当这些条件都成立的情况下, 亚当·斯密曾经所描绘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如果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时, 就出现市场失灵。
所谓市场失灵, 就是市场机制的某些缺陷造成资源配置缺乏效率, 使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公共资源。而这两个严峻的环境问题造成公共资源配置不均,从而导致市场机制紊乱,经济混乱。
环境保护工作存在正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指市场主体对环境改善所带来的利益并不能独享却要独自承担环境改善的全部成本。譬如,上游居民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使下游居民受益,却往往不能得到下游居民的补偿。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就会产生广泛的搭便车的行为,即市场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都不愿为环保行动付费而会乐意坐享其成,这必然导致环境保护行为供给的严重不足。
居民植树的私人收益是低的,但社会所得到的社会收益是大的,即具有正的外部性,那么社会收益大于私人收益。但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如果有外部经济存在的话,则行为者因得不到全部好处,自然不愿意生产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的产量。结果使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由于外部性影响,市场机制并不能使环境质量在经济扩张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保障,从而出现市场失灵。这也是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之一。
《“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将发布实施,以加快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噪声污染问题。2021年,声环境质量整体向好,但群众噪声投诉举报量持续居高。生态环境部门全国生态环境信访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公众举报45万余件,其中噪声扰民问题占全部举报的45.0%,居各环境污染要素的第二位。
政策推动解决群众的噪声困扰,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领域。2022年噪声污染防治法正式实施,标志着污染防治攻坚战进入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
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基本掌握重点噪声源污染状况,不断完善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体系,有效落实治污责任,稳步提高治理水平,持续改善声环境质量。
业内人士介绍,我国在噪声污染防治的相关科技支撑方面不断取得进展,新建建筑隔声性能正在逐步提升,铁路交通噪声污染防治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噪声污染防治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源头防控是噪声污染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防治噪声污染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噪声污染防治氛围。
我国环境污染防治设备产量下滑,目前与先进国家差距较大,环保投资市场远远不够。在此环境下,环保产业已经变成国家的支柱型产业,环境污染治理市场需求迅速得到释放,环保产业得到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活跃,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以上就是环境污染行业的大致介绍了,如需进一步了解更多相关行业资讯可点击中国报告大厅进行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