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告大厅网讯,建筑施工企业构建智能建造供应链,多路径化解建筑施工行业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和困难。当下,建筑行业大环境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传统建筑施工转型“智能建造产业技师”,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建筑施工行业的主要劳动力。
在新基建背景下,建筑施工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市场间的争夺趋向白热化。为此,为了健康的生存与发展,建筑施工企业需要从市场布局、创新发展、人力资源和管理模式等角度入手,健全与完善区域市场开发与经营管理机制,最大程度提升自身的区域市场开发能力,为提升市场份额,优化自身核心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2023-2028年中国建筑施工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前景调查研究分析报告指出,2021年末,全国各种类型建筑施工企业达到226万家,其中有施工活动的具有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2.9万家,相较2020年同比增长10.52%。其中,2021年,我国特、一级建筑施工企业数量达到1.6万家,占全部建筑施工企业个数比重为12.1%。
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区域市场开发工作固然重要,后期经营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在后期市场维护过程中,客户关系管理工作质量直接决定项目进展情况,但是,就实际而言,部分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对于项目经营管理工作重视程度较低,容易出现重前期沟通与维护,轻项目后期经营管理。在错误的关系维护理论模式下,业主同施工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较少,双方供需矛盾问题将会逐渐显现。长此以往,应收账款比例提升、工期延误等问题将会愈发严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前期区域市场开发工作将会产生恶劣影响。
从2019年年底至今,转眼间,疫情已持续两年多。目前全球因新冠病毒死亡病例已达到650多万例,新冠疫情的爆发,各行各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之国际局势不断紧张,受多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正在步入衰退。
在这种背景下,建筑施工行业受到的冲击更大,龙头房地产企业纷纷暴雷,老牌建筑施工企业破产重组等等,作为建筑从业人员不得不审视国内建筑施工行业的现状以及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建筑施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建筑施工业企业生产和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施工业总产值持续增长,建筑施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其中提到,提升建设工程品质,强化工程质量保障。全面落实各方主体的工程质量责任,强化建设单位工程质量首要责任和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书面承诺制、永久性标牌制、质量信息档案等制度,强化质量责任追溯追究。落实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保证合理工期、造价和质量。推进工程质量管理标准化,实施工程施工岗位责任制,严格进场设备和材料、施工工序、项目验收的全过程质量管控。完善建设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加强运营维护管理。强化工程建设全链条质量监管,完善日常检查和抽查抽测相结合的质量监督检查制度,加强工程质量监督队伍建设,探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委托社会力量辅助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制度,将企业工程质量情况纳入招标投标评审,加强标后合同履约监管。
提高建筑材料质量水平。加快高强度高耐久、可循环利用、绿色环保等新型建材研发与应用,推动钢材、玻璃、陶瓷等传统建材升级换代,提升建材性能和品质。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完善绿色建材产品标准和认证评价体系,倡导选用绿色建材。鼓励企业建立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推行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驻厂监造。落实建材生产和供应单位终身责任,严格建材使用单位质量责任,强化影响结构强度和安全性、耐久性的关键建材全过程质量管理。加强建材质量监管,加大对外墙保温材料、水泥、电线电缆等重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实施缺陷建材响应处理和质量追溯。开展住宅、公共建筑等重点领域建材专项整治,促进从生产到施工全链条的建材行业质量提升。
建筑施工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建筑施工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坚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树立全生命周期建设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打造中国建造品牌。完善勘察、设计、监理、造价等工程咨询服务技术标准,鼓励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工程设计方案审查论证机制,突出地域特征、民族特点、时代风貌,提供质量优良、安全耐久、环境协调、社会认可的工程设计产品。加大先进建造技术前瞻性研究力度和研发投入,加快建筑信息模型等数字化技术研发和集成应用,创新开展工程建设工法研发、评审、推广。加强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方法高水平应用,打造品质工程标杆。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深入推进可再生能源、资源建筑应用,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低碳环保、节能减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