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计表明,占汽车日常消费1%-5%的润滑油,不仅可以通过减少车辆部件摩擦使得车辆的性能得到提升,还可以降低25%的车辆维修成本,它被称为汽车上“流动的零部件”,即使在未来的电动车身上,也离不开它的身影。
但就是这个重要的“流动的零部件”,人们对它却知之甚少,甚至往往在使用中是“被认知”的。
未来的润滑油市场将有可能发展到石化企业为汽车企业量体裁衣的时代,但最后的材料要石化企业说了算。
如果有一辆汽车,发动机不做任何改动,也不重新调整传动结构,那么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提高它的性能?
当然有。
也许你会想到更换一名更优秀的驾驶员,也许你能够想到更换性能更好的轮胎,但你能想到润滑油么?
一场对摩擦学的研究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国科学院2009年发布的报告指出,2006年全国消耗在摩擦、磨损、润滑方面的资金为9500亿元,通过改进润滑管理可节约3270亿元,占GDP的1.55%。
当下发展势头最迅猛的汽车当然也成为了这场学术研究中的焦点之一。
现在,汽车行业和石化企业正在希望改变这种局面。
改变首先从商用车开始。
11月17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与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共同对外发布了《商用车润滑导则》,这是汽车工程学会推出的第一个行业类规范,包括发动机油、传动系油、润滑脂和其他辅助油液等四个部分。
《导则》不仅希望给商用车企业在研发中提供润滑的参考依据,更从使用者角度出发,提出了合理润滑的全面解决框架。
下一步,石化企业还希望能够对乘用车润滑也加以规范,但这个时间恐怕要等待十年。
“我们没有自己的润滑标准,只能使用美国API的标准,再加上欧洲和日本的一些附加标准”,中国石油润滑油公司总经理廖国勤对《汽车商业评论》说。
乘用车品牌和车型众多,各家企业执行的标准也各不相同,这些都给制定标准或者规范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但石化企业不愿放弃这个念头,它们正在通过改变与汽车企业的合作模式来实现这个目标。
如今的润滑油市场上,汽车企业通过与石化企业合作推出自己产品的指定润滑油,不仅可以使产品的性能更好地发挥,为用户节约维修成本。更为重要的是,汽车企业从这些“指定用油”或“专属品牌用油”中获得了更多的售后服务附加价值。
未来的润滑油市场将有可能发展到石化企业为汽车企业量体裁衣的时代,但最后的材料要石化企业说了算。
在现有的市场上,石化企业和汽车企业的合作模式分为三种:
第一,是在汽车企业研发发动机开始,石化企业就针对研发中的润滑要求为企业提供用油建议或者设计专门的润滑油。
第二,是石化企业对汽车企业现有的发动机进行试验,在分析发动机性能后,对通用的润滑油按照汽车企业需求进行添加或者修改。
第三,是石化企业提供通用的润滑油产品,汽车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动机情况建议用户选择适当标准的产品。
廖国勤说:“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加强和汽车企业的前两种合作模式,通过和汽车企业的沟通和实践积累推出中国自己的润滑标准。”
石化企业的想法也并非一厢情愿,汽车企业的现实需求或许将使这一进程变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