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报告大厅记者了解:近日,“吸霾”环保涂料(又称光能自洁涂料)问世,该涂料在光照条件下,其中的活性物质会发生光催化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羟基自由基,可分解油性污染物和部分无机物。此外,由于材料表面的超亲水性能,灰尘、粉尘等污染物更易被雨水冲刷掉,最终达到抗污、洁净的功效。
据该产品推出者、富思特新材料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祥恩介绍,这种新涂料不仅节能环保,还将在应对城市雾霾中发挥重要作用,涂刷一栋大楼相当于五个足球场净化空气的效果。
疑问:
“吸霾”材料是否真如有关人士宣称的那般神奇?有无潜在风险?PM2.5会因此而“淡去”吗?
解答:
“这个说法的"水分"很大,首先,名字本身就是一个炒作概念。”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马金珠为《中国科学报》记者揭开了“吸霾”涂料的神奇面纱:“吸霾”涂料只是一种被动空气净化方法,从单独作用来看,效率不会很高。
其实,所谓的“吸霾”涂料并非国内首创,日本和欧洲很早以前就有类似应用。
“因为国外的空气质量本身就很好,规定的标准又比较严格,这些涂料只起到进一步除污的效果。但对于中国而言,它的作用到底能有多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马金珠指出,“宣称五个足球场的净化效果,显然是言过其实,这样准确的定量结果肯定是做不出来的。”
“如果照此说法,那我们把所有楼房都刷上这种涂料,岂不是一劳永逸?”马金珠表示,不能凭借某一次的实验结果来证明事物的真实影响力,若无大量数据支撑,定量结论很难准确。
那么,褪去神奇面纱之后,涂料本身的功能又是如何呢?
马金珠强调,尽管“吸霾”涂料会对去除污染物起到一定作用,但效果却十分有限。“因为它不是直接去除PM2.5,而是去除PM2.5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VOC等前体物,单方面除掉某种物质会不会产生正的效果,这是不一定的。”
“"吸霾"涂料靠的是光催化原理,跟光照有很大关系。然而,当灰霾天很严重的时候,太阳光是照不下来的(PM2.5会对光进行反射),一旦失去了阳光,涂料便很难发挥效果。”马金珠认为,这难免会形成恶性叠加:越是灰霾天越是没效果。
此外,涂料的超亲水性能也受到了专家的质疑。
“为什么会提到这个概念呢,因为涂料并不能将污染物完全分解成气体,而是会留在涂料表面,只有雨水才能让它实现功能再生,可如果不下雨的话,涂料很快就会饱和,这就没有任何作用了。”马金珠分析说,在天气因素无法确定的条件下,预测“吸霾”涂料实际效果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
“对"吸霾"涂料的原理及应用效果进行一定的科学探索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葛小鹏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要使其发展成一种广泛应用的环境材料,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潜伏于“吸霾”涂料中的种种未知风险也引起了有关专家的不安。
“"吸霾"涂料主要着眼于室外应用,然而,涂料在漆膜涂覆过程中需要用到某些稀释剂和有机溶剂,它们可能释放到大气环境中造成二次污染。”葛小鹏进一步指出,尽管涂料表面具有超亲水性,但作为活性成分,在室外风吹雨淋的条件下可能会造成溶出流失,特别是一些纳米功能性物质,其成分引入环境后可能会造成其他危害。
“纳米材料有一种生物毒性,对人体和生物都有一定危害,因为它非常小,很容易进入人体。”马金珠表示,国外大气学者曾对其应用提出质疑,主要观点是光催化去除NOx过程中可能会释放HONO,而HONO是大气中OH自由基的重要来源,会增加大气的氧化性。
马金珠进一步强调,关于PM2.5的科学防范和治理,首先需要对现状形成明确的认知、评估和趋势预测,第二要确定污染源头和权重分析,第三步才能整体规划污染物减排目标,循序渐进、分步实施,最终使空气质量全面达标。
“如果寄希望于通过某种高性能吸附及催化降解材料的开发应用来改变现实,恐怕是杯水车薪,另外,其经济性也有待商榷。”葛小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