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宇博智业市场研究中心了解,2014年4月10日兰州发生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出厂水苯含量、10日22时自流沟苯含量、11日2时自流沟苯含量均远超出国家限值的10微克/升。2014年4月12日13:13原因已经查明:兰州自来水苯超标系兰州石化管道泄漏所致。此次事件被称为兰州水污染事件。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此次兰州水污染事件让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城市用水安全。
4月10日,兰州市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检测发现其出厂水苯含量超标。检测显示,4月10日17时,兰州威立雅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此后曾升高至约200微克/升,最高时超出国家标准20倍。国家规定,饮用水苯含量不超过10微克/升。
4月11日12时许,这则很短的消息经新华社发出,迅即传遍了兰州的大街小巷,坊间一片哗然,这座黄河之滨的城市发生了一场不小的抢水风波。
环保部明确指出此次事发与兰州市对自来水监管不力有关,兰州市也承认“监管不够到位”。尽管兰州自来水污染事发一周已过,但“市民至少饮用8天含苯自来水”引发的制度拷问,远远没有停止。
兰州市自来水水质常规检测如何进行,供水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有何分工,常规水质检测是否有第三方机构?记者进行了调查。
水污染为何是自来水公司自己检出来的?
4月14日16时30分,兰州自来水苯超标发生4天后,兰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就此次自来水苯含量超标事件的发现和处置过程作了通报。
自来水中严重超标的苯是如何检测出的?供水企业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副总经理闫晓涛表示,该集团在4月2日取样,4月10日得出检测结果,对水质进行的106项检测中测出了苯含量超标。而这并非常规检测,是企业在随机检测中发现的。
闫晓涛说,按规定,对水质的106项检测半年做一次。3月初,有兰州市民反映自来水有异味,3月7日左右,兰州威立雅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检测了106项指标,但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
也就是说,兰州威立雅3月初对水质检测结束后,下一次检测应是半年后的9月。之所以4月2日又进行了一次检测,闫晓涛解释称,威立雅的实验室承担省上项目,要给全省各市(州)自来水做106项检测,而这检测无论多少样本都会耗费同样的实验耗材。于是,兰州威立雅顺带对自己的管网自来水取样检测,结果检测出了苯含量超标。
他提及,苯无色,有芳香气味,如果没有及时检测出来,兰州市民就是喝了半年也不知道,说不定还会说水有一种香味。
水污染事件发生之前,水质检测数据均来自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作为自来水公共产品的供应方,该集团是自己在检测自己的产品。
自己检测自己,这在供水安全领域是个例还是普遍的现状,企业的自查能否保证供水安全?
北京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教授汪劲告诉记者,现阶段,自来水厂水质通常由企业自行检测,卫生部门负责日常性的监督监测,“监督监测有点抽样的性质。或者是每个月的某些时间对其大肠病菌、PH值等这些基本的卫生事项进行监测。”
汪劲说,环保部门负责水源地选址,卫生部门管理饮用水的卫生,自来水的出厂归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检测生活饮用水是否符合卫生标准。各部门之间监测的方法、标准、项目都不一样。
“正常的流程是卫生监督所定方案,取来水样,然后交给我们检测。”兰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李盛表示,按照相关规定,疾控部门参与对水质的检测,但检测的方案,包括取样都由卫生监督所定,疾控部门只提供技术服务,“相当于把血液拿到我们这儿,我们拿来检测,最后出报告。”
对于如何进行水质检测,兰州市卫生监督所副所长火照宏称,是由该所和疾控中心两家同时参与,共同取样,由疾控中心负责检测。记者问及水质检测的流程、方案、内容等情况,他表示不知情。
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自来水苯含量超标由威立雅集团4月10日17时检测出来,兰州市卫生监督所是否也第一时间检测到”的问题,火照宏表示“不太清楚”。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记者随机抽取近年来发生在黑龙江、安徽、江苏、吉林、内蒙古等地的5个水污染事件,发现无一例是由卫生行政部门率先披露。其中,一例出自群众举报,一例是自来水公司发现,三例系居民饮用水后出现不良症状。
内蒙古赤峰市疾控中心水质监测办公室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如今,自来水厂每天都检测自来水,赤峰市疾控中心每月也会检测一次自来水公司的水样。“2009年赤峰水污染事件以前,我们没有这种常规检测。事后,才建立一个月一次的检测体制。”
确认污染后18个小时,怎么还让市民喝脏水?
4月11日5时接到水污染报告,11时不再供水,16时30分召开新闻发布会,期间经历的11个半小时,让兰州市政府一度被部分媒体批评应急措施启动缓慢。
记者注意到,4月2日,威立雅公司对出厂水质进行了取样。8天之后,4月10日17时,威立雅公司在出厂水样本中检测出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发现异常后,该公司连续3次对水质进行了检测。
中国报告大厅、宇博智业市场研究员表示,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检测的速度比8天的时间快了许多。据兰州方面披露的数据,每次检测仅间隔2个多小时。
4月11日凌晨5时,威立雅公司在进行了4次检验后,最终确认4号自流沟第二水厂入水口、第二水厂出水口自来水苯含量严重超标。随后,公司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兰州市政府。
6小时后的4月11日11时,自来水厂终于开启控制阀,4号自流沟不再供水。
这意味着,在最早检测出水样含苯之后18个小时,兰州市市民还在饮用苯超标水。而在不知情的状况下,这种水饮用已持续8天。如此应急处理受到舆论批评。
对此,新华社报道援引兰州威立雅一名部门负责人的话称,自来水中的苯从检测出来到最终确认需要一个过程,企业在发现苯超标后第一时间就向城建、环保等部门作了汇报,但不能刚一发现超标就向社会宣布,因为还要进行复核确认。
“水厂的检测结果应该一天一公布。取水口发生污染或水质出问题,在出水管之前就要公布并启动应急措施。国家监督饮用水安全,哪一块出现问题就要及时公布和预警。”北京师范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教授李春晖认为,水厂肯定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对此评价称,水污染的事件危害社会,须马上公布、采取紧急措施。
事实上,在甘肃省、兰州市此前的多份文件中,都已明确“突发环境事件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负有监管责任的单位发现突发环境事件后,应在一小时内上报”。
这一规定在2005年8月出台的《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中有所体现。2006年6月,《兰州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颁布,规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其中,初报从发现事故后起一小时内上报,可用电话直接报告。
李春晖告诉记者,大多数地方都制定了类似的应急预案,不过,是否严格按制度、流程实施就不一定了。
“既然污染了,就不能再继续供水,应该启用备用水源。如果继续用这种污染的水源,是拿公众健康开玩笑。”李春晖认为,纸包不住火,社会早晚会知道,这也说明当地政府的应急机制不完善。
他举例说,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发生时,有关部门在下游进行预警之后马上启用了备用水源,“不能确认污染了还让市民喝,那是不行的。”
根据官方公布的时间表,4月11日8时,兰州市委书记虞海燕在威立雅公司主持会议,省市环保、卫生、建设、工信和供水企业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研究部署应对工作。
应急预案在这次会议上启动。会议提出,成立市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六个专项工作组,全力开展应急处置工作;苯源排查组、事件调查组、供应保障组等专项工作组立即启动工作。
预案明确,要加大水质检测力度,由环保、卫生、疾控部门对受污染的北线自流沟分断面进行检测,尽快找出污染源;增加自来水厂出厂水苯含量检测频次,每两小时向市民公布一次检测结果。
4月13日上午,兰州市政府发布通告称,甘肃省环境检测站、甘肃省疾控中心4月13日7时至14日5时以来的检测数据水污染治理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结果显示,西固区自来水苯指标范围在8.47微克/升至0微克/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至此,在环保、卫生等部门的集中检测下,兰州自来水水质恢复的信息发布,深受水污染之痛的兰州市民的恐慌情绪有所舒缓。
为什么不建立第三方检测机制?
在北京大学教授李春晖看来,除了行政管理部门、自来水厂,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独立的第三方检测机制进行自来水检测,“实行第三方监测,对另两方都是公平的。”
“现在好多水厂公布的监测指标都是合格的。但公众可能不相信他们的数据。目前,也有很多专家认为某些数据是不符合饮用水指标的。”李春晖认为,国家如果想推广第三方检测机制,应该能够做到,“这也是一种监督机制。”
记者注意到,2007年7月,我国强制实施了生活饮用水新国标,共106项。不过,卫生部后来宣布,到2015年,各省级行政区划和省会城市才能全部实现106项指标的检测能力。
李春晖表示,从技术上看,我国可以实现监测106项指标,不少检测部门都可以满足监测要求。
问题主要出在经济实力方面。李春晖曾到多个地方调研,他发现,不少县级、镇级或者其他比较偏僻、经济发展条件比较差的地方,确实没能力把106项指标都监测完。“一些贫困、偏远地区,可能技术力量、人员配置、设备、管理都制约了指标全监测。”
“现在有很多独立的监测机构,能力都很强。”李春晖说,比如北京一些著名高校的监测中心,以及一些独立的监测公司,完全有实力进行独立监测。
何兵也认同监测106项指标不存在技术问题。令他担心的是,106项指标至今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一些地方水监测出的结果不合格,但又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优质水源,这才是问题。
何兵是中国水安全公益基金的发起人之一,在他看来,社会组织在资源监测、信息发布、污染源的监督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
记者注意到,就目前的监测体系来说,除了卫生系统、自来水厂本身,住建部在全国40余个城市设立了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有媒体曾报道称,其中20多个具备全指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强于卫生系统。
多位受访学者表示,住建部门是水厂的上级监管部门,如果条件允许,水质检测中心可在组织上独立出来。这样,就不需另起炉灶设立新的监测机构。
何兵认为,政府监测、社会监测可以多管齐下,只要愿意实行,难度并不大。“我们当初监测大气污染,一开始不也说监测不了、技术不达标吗?”
何兵说,检测指标应该是全国通用的,而检测机制则需要因地设置。比如,每天发布检测报告,这方面没有什么难度。
记者也注意到,在兰州市政府官方网站,自4月11日兰州水污染事件公布后,当天即有三条“自来水实时监测公告”,次日有15条,直到4月15日依然保持每日数十条的频率。如今解除应急机制后,公告保持每天一条左右。
还有什么措施能够从根本上避免自来水污染?
记者还注意到,在过去,多个地区发生水污染事故时,“供水危机”多次发生。例如,超市的矿泉水价格上涨至数十元甚至上百元。种种现象,考验城市的物资储备和后勤能力。
除了前述提及的第三方监测体系、完善信息通报的预案,一些学者还公开表示,另一条监督供水安全之路,是监管那些位于水源周边的可能带来污染的企业。此次事件中,多次有声音称应重新考虑兰州石化搬出水源地的问题。
其实,在水污染应对上,我国并不缺少成文规定,如《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关于行政部门对供水安全的监督,这些规定亦有所涉及。
火照宏告诉记者,除了水厂水质的检测,卫生监督部门还对兰州市二次供水进行了全面监督。他介绍说,兰州从东到西基本都是二次供水,自来水到居民区后,经过小区水箱加压,再往高层供水,卫生监督人员对二次供水站进行重点检测,对其资质、水质等进行检测。
“我们的监督员上天入地。”火照宏说,二次供水蓄水池在楼顶和地下均有分布,卫生监督员对此都要摸底排查,定期进行水质和材质等方面的检测。为此,对所有蓄水池还分了a、b、c三级,进行分级检测。
如今,时隔一周,这起引起全国广泛关注的水污染事件还在处理中。兰州市人民政府发布的通报称,在应急处置过程中,省市环境检测机构和疾控中心,每两小时对水厂和城市四区自来水水质抽样检测一次,截至4月15日下午已累计检测公布了44批次190个水样。
让兰州市民稍微放心的可能是,在受污染管线铺设工程未完成之前,对出厂自来水苯物质含量将每天检测一次,并每月向市民公开通报。这一检测由威立雅公司和兰州市环保、疾控中心共同负责。
不过,如何从水安全的制度上破局,兰州以及全国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