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颁布,其中,水十条政策的颁布,对于人们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利好。昨日,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司长赵英民明确表示,据测算,实施“水十条”预计可拉动GDP增长约5.7万亿元,将带动环保产业新增产值约1.9万亿元,其中,直接购买环保产业产品和服务约1.4万亿元。业内表示,这将给社会资本吃一颗“定心丸”,让它们觉得投资治水领域是有利可图且潜力巨大的。
此前,业内流传着一项统计数据,即按照“水十条”要求,完成相应目标需投入资金约4万亿-5万亿元,其中,需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约1.5万亿元, “大头”将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投入,并以此来撬动整个治水市场。投资量如此巨大,到底能为社会资本带来多大收益?每位业内专家屡屡给出的答案都是:规模很大,但具体不确定。
因此,本次赵英民披露的数据才格外引人关注。赵英民进一步表示,随着治理领域的不断扩充、治理对象的不断增加、监管精细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环保责任的不断落实和执法监管的不断强化,在污染治理工程建设、环境咨询服务、环境技术服务等领域必然会面临急剧上升的市场需求,不仅需要提供传统的污染减排的解决方案。
同时更需要提供环境质量改善的解决方案;不仅要为工业企业的集中污染防治提供支撑,也要为农业源、交通源等的污染防治、生态建设、清洁能源发展与替代等提供支持,还要为政府环境监管、社会环境教育等提供支持。相关领域企业的发展面临日益增多的发展机遇。
在本次环保部真正测算了“水十条”拉动的各类经济收益,尤其是直接购买环保产品和服务的体量之后,多家水污染治理企业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出积极的态度,认为这令其更加看好未来的市场。但对于未来的投资形式,企业仍然比较坚持利用PPP的模式。在碧水源公司常务副总裁、董事何愿平看来,PPP符合目前国内水污染治理企业的发展需求。
“今后,由政府和企业各出一部分资本金成立合资公司来融资,由政府向其购买服务,不仅能大大减少政府投入,还能增强普遍缺乏资金、规模较小的治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能破除长期存在的市场壁垒。”何愿平说。在他看来,民营治水企业未来很有可能集中进入重点领域,包括流域水环境治理、京津冀区域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