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工信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其实自今年以来,国家工信部便相继出台约束和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多个文件,明确废旧电池回收责任主体,加强行业管理与回收监管。随着征求意见稿的出炉,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前景广阔。
12月1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保障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公开征求意见截止12月14日。
1. 细化管理政策,进一步明确汽车生产企业承担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主体责任。 相对于年初出台的《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技术政策(2015年版)》所提供的较为宽泛的指导意见而言,此次《办法》将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规范化管理细化到了生产、设计、回收、销售、使用维修和报废等不同阶段,并设置了相应的惩罚性规定,从而具体落实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办法》规定:汽车生产企业应负责回收新能源汽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旧动力蓄电池,与回收拆解企业合作回收新能源汽车报废后产生的动力蓄电池。
2. 建立标准体系及信息共享平台,探索动力电池回收市场化模式,鼓励动力电池梯级利用。
工信部及相关部门将制定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相关拆卸、拆解、包装运输、余能检测、梯级利用、材料回收利用等技术标准;此外,还将将建立统一的溯源信息系统和相关信息共享机制,这将提高废旧动力电池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未来,相关的财税优惠、产业基金、积分管理、残值交易等激励机制和市场化的交易模式都将陆续推出,加快建设良性产业生态系统的进程,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将逐步由“政策驱动型”转变为“市场驱动型”。
此外,《办法》鼓励废旧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提出了“遵循先梯级利用后再生利用”的综合利用原则。
3. 动力电池回收业务经济性可观,规范化政策落地助百亿级市场启动。
1、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即将放量
一般而言,当电池容量衰减到初始容量的80%左右,便达到设计的有效使用寿命,需进行替换。电动乘用车电池的有效寿命在4~6 年左右,而电动商用车由于日行驶里程长、充电频次多,电池有效寿命仅约3 年左右。随着新能源汽车爆发带动动力电池快速放量,据我们估算,未来几年将有大量动力电池替换需求,在2019 年迎来GWh 级退役大潮,并有望在2022 年前达到20GWh,对应电池质量在30 万吨左右。大规模动力电池退役量催生了下游电池回收利用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污染和环境污染压力。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市场的爆发前夕,国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正当时,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保障安全,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2、梯级利用市场巨大,材料回收效益显著
废旧动力电池的再利用主要包括梯级利用和再生利用:
梯级利用指将废旧动力电池应用到其他领域的过程。虽然此时动力电池已不再适合汽车使用,但在储能、低速电动车和后备电源等领域仍具备较大的使用价值,且被视为未来大规模锂离子储能电池重要的成本下降途径。本次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废旧动力电池应遵循先梯级利用后再生利用的原则,降低综合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政策上进一步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变为可能,将催化锂电池储能的快速发展。
再生利用指对废旧动力电池进行拆解并资源化利用的过程,其中钴、锂等元素的回收价值极高。随着三元电池在电动客车将迎来解禁,三元电池技术将成为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在三元电池中,其钴的平均含量为2.3%,锂为1.9%,镍为12.1%,铜为13.3%,铝为12.7%。实现对动力电池材料的有效回收,亦将是未来降低动力电池成本、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3、加速构建规范化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网络
征求意见稿还提出通过多种形式建立废旧动力电池的回收利用网络,规范废旧电池的回收利用过程。目前,我国电池回收主要以小作坊为主,经营分散,规范性差。随着越来越多电池厂商通过租赁平台和运营公司布局动力电池回收市场,行业规范化必将提升,国家对于电池回收企业进一步政策支持值得期待。
2016-2021年中国动力蓄电池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分析认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将对动力电池回收及再利用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利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后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从资源再利用的角度促进动力电池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同时,动力电池的梯级利用极大拓宽了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的成本下降通道,提高电池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我们重点推荐具有专业回收处理废旧动力电池资质的格林美,积极布局动力电池维护服务领域的雄韬股份和具有先进BMS的储能龙头南都电源和欣旺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