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山东省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其中以济南为中心的省会城市群7市成为大气污染的“重灾区”。2015年以来,山东省会城市群7个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和条块分割掣肘,建立大气污染治理协同治污、联合执法、应急联动三大机制,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为跨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探索出可供借鉴的新路子。
“协同治污”推动区域防治一体化
据2016-2021年大气污染治理行业深度分析及“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导报告了解,2015年11月,山东省政府成立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协作小组,济南、淄博、滨州、泰安、莱芜、聊城、德州7个城市正式建立大气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一体化。
山东省环保厅大气污染防治处处长肖红介绍,为实现协同治污,山东省出台《进一步加强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突出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污染治理、扬尘污染整治、机动车污染防控四大方面,实行7市治污政策、治理措施、治理时限和标准“三统一”。7市还提炼形成35类1820个重点项目,计划在今明两年内完成。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偏重的工业结构,是制约7市大气环境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7市“步调”一致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构建洁净型煤、兰炭等清洁煤炭供应体系,完善散煤替代奖补政策,全力推进散煤综合治理。
淄博市出台煤炭清洁利用管理办法,变“末端治理”为“源头管控”,今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洁净型煤购买补贴,投入2500万元用于奖励投资环保煤的企业。德州市则出台煤炭经营监管办法和散煤清洁化治理实施方案,严抓流通环节管控,民用清洁煤按每吨200元予以补贴,各区县也同步规划建设清洁煤炭配送基地。
加快燃煤锅炉淘汰(改造)是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措施。2017年底前,山东7市将完成35蒸吨以上锅炉超低排放改造;2018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城乡接合部和县城驻地全部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
加快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山东7市均加快城市建成区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目前济南东部老工业区已有30家企业搬迁、改造或关停;章丘所有铸锻企业、2000多台燃煤炉窑实现清洁能源改造。淄博市将在2017年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及周边全部建陶企业的搬迁改造,实现建陶行业统一制气、统一制粉、统一废弃物处理。
联合执法形成打击违法合力
整治跨界排污一直是棘手的环保难题。滨州市惠民县与济南市商河县交界处曾有3家小炼油作坊,由于地处两县跨界处,跨区域排污多次引发矛盾,但难于根除。借助大气污染联防联控,2015年底惠民与商河两县环保、公安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彻底取缔了这些小作坊。
山东省环保厅区域协调处副处长赵辉介绍,按照“轮流坐庄、定期会商、交互检查、信息共享”的思路,山东7市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共同开展区域联合执法专项行动和巡查互查,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合力和高压态势。
今年5月,山东7市开展了为期20天的环保联动执法,围绕涉大气重点工业园区、重点排污单位的废气治理设施运行等难点,由相邻市组成三个执法联动检查小组,每个小组由一市牵头,采取市级联合执法、交叉互查、省级督导步骤进行。
济南市环保局监察支队副科长王同林说,各市先互查10天,被检查单位随机进行抽取,原则上每市不少于10家;省级督导为期一周,随机抽取各市二三家企业进行检查,发现问题“不护短”,均按属地管理原则依法严肃处理。
目前,山东7市已先后组织开展两次联动执法行动,共出动环保执法人员1253人次,检查重点排污单位441余家次,督促整改环境突出问题139项,对7起环境违法行为立案查处,提高了执法效率和成果。如今,联合执法在山东7市成为“常态”。此外,山东7市还建立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统一预警分级和应急减排措施,遇到大范围重污染天气联动应急减排。
“精准治污”有待加强
经过近一年运行,山东省会城市群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空气质量实现持续改善。以济南为例,今年1月到9月,济南市良好以上天数120天,同比增加9天;蓝天白云天数162天,同比增加47天。
采访中,部分环保干部反映,山东省会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虽取得一定成效,但跨界污染缺乏监测数据支撑,“精准治污”有待加强。
部分基层环保干部认为,目前对于临界区域大气交叉污染缺乏定量化的判断手段,建议健全边界地区环境监测网络,加密跨界区域监测布点,并实现信息共享,这样既能测算出跨界污染的影响程度,又能精确找出严重污染源位置,便于日后治理。
赵辉介绍,目前山东省正在建立“省级大气污染防治决策支撑平台”,通过综合污染源、污染物浓度、气象变化等多种因素,科学分析不同城市的污染源,对重污染天气进行模拟研判,促进治污精准化和应对决策科学化。
此外,区域联防联控的资源共享程度有待提高。基层环保干部认为,区域联防联控在协同治污、联合执法的基础上,应加强区域间经济结构的协调和资源共享,如加强不同城市间的余热、余电共享,从而降低整个区域的污染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