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41号)文件,明确要求加快制修订水泥、混凝土产品标准和相关设计规范,推广使用高标号水泥和高性能混凝土,尽快取消32.5复合水泥产品标准,逐步降低32.5复合硅酸盐水泥使用比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34号)文件进一步明确,要求停止生产32.5等级复合硅酸盐水泥,重点生产42.5及以上等级产品。自41号和34号文件发布以来,我们水泥行业持续做了大量的工作,来逐步落实好这两个文件的规定精神,仅就取消32.5复合水泥来讲,虽然还保留了32.5R复合水泥这个尾巴,但32.5复合水泥标准正式取消了,总算在完善水泥产品标准方面迈出了一大步。
近两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化解水泥产能严重过剩这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别2016年以来,水泥行业总体呈现产量小幅增长、效益大幅回升局面。1~10月份,全国水泥产量仅增长2.6%,但规模以上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332.2亿元,同比增长47%;10月份当月实现利润总额83.4亿元,较上月增长31%;预计全年水泥行业利润总额有望达到甚至超过500亿元。但是,由于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尽管目前水泥价格和效益开始出现回升,但是阶段性特征明显,明年水泥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力度。
“几大水泥集团能从竞争到竟合再到今天结成资本纽带、谋求成立投资公司,是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回忆起由分到合的过程,宓敬田感慨道,这是平衡了政府去产能要求、市场供需关系、诸多企业生存发展等多方利益需求下,取得的突破与创新。
这一切还要从2015年,中国水泥行业那场空前的危机说起。
2015年,中国水泥市场跌入了历史上的低谷。水泥是一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产能利用率平均不足六成,尤其在新疆地区这一数字只有34%。产能过剩进而又导致企业间的恶性价格战。
水泥企业众多,相互杀伐多年、市场一片混战。有的北方企业凭借海运的低廉运费可把熟料(水泥半成品)运到浙江、福建、海南,有的南方企业则能北上山东、河北、辽宁。由于水泥产品同质化,且产能严重过剩,无序竞争让全国水泥价格在2015年出现了断崖式暴跌,进入了20年来的最低水平。“你能相信吗?价格火拼一度让水泥最低卖到120元/吨,比沙子价格还低,几乎只有生产成本的一半。这既是行业的耻辱,更是国家资源极大的浪费!”宓敬田如是说道。
可这时,山水集团却刚刚从轰动一时的股权之争中挣扎出来,内忧外患,濒临破产。企业内部,账面资金只有几千元,经营亏损却高达20多亿;外部,企业有70多亿元巨额债务须要化解,数十起诉讼急于应对。“如果水泥市场环境没有整体性改观,任凭山水集团抓管理、降成本,最终仍然难逃亏损甚至破产的命运。”作为这家江北最大水泥企业的新任掌门,宓敬田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与困惑之中。
水泥、煤炭和钢铁,是三大产能严重过剩的资源型行业,煤炭和钢铁已由中央政府给予资金补贴进行去产能改革,唯独水泥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正如中国水泥协会一份文件中所称,“2016年全国煤炭、钢铁过剩产能退出任务有望提前完成。水泥行业去产能工作进展缓慢,步履维艰,任务艰巨”。
《2015-2020年水泥工业行业市场竞争力调查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显示,水泥是一种特殊的区域性产品,运费占比很高,陆上运距100公里,运费就达30元,如果运距超过100公里,在价格如此地位运行下,企业根本无钱可挣。同时,企业能否盈利,销价比销量更重要,因为水泥成本中只有10%与销量有关。
经过分析,宓敬田得出了结论,要想拯救企业自身,必须先拯救整个行业,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扭转无序竞争、低价倾销的局面,让市场恢复健康有序的运行状态,实现价格的合理回归。
2016年3月,在山水集团与中国建材下属子公司中联水泥一次会晤中,宓敬田提出大集团要主动担当责任,带头推动产业协同,维护市场健康运行。这让中联水泥的高层又惊又喜。喜的是,中联也正有此意,双方不谋而合;惊的是,山水集团似乎与以往截然不同了。
海螺集团的一位高管曾当面指出,“山水集团在2015年就是行业的罪人!”原来,2015年正是山水集团前任董事长在股权之争中为了达到让企业破产的目的,曾在山东、山西等市场大幅低价倾销,进而又波及到周边区域,将整个水泥行业拖入了泥潭。
山水集团与中联水泥两个大佬在山东的产能占整个市场的65%以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双方当即达成共识——主导区域内的产业协同,不搞恶意杀价、低价倾销,引领市场有序竞争。
水泥大佬们的产业协同,是区域内大企业通过限制产量,营造出供需平衡的格局,同时不搞恶意竞争,低价倾销,在此背景下水泥价格就会得到恢复性上涨。可每当水泥价格合理上涨、有利可图时,每当淡季到来、经营难以为继时,巨大的利益诱惑和少数企业违规获利,对多数企业来说,都是一场经济上、心理上的考验。
山东水泥企业联盟曾主动向当地省政府部门申请错峰停产,以减缓市场供给过剩的压力。可是,部分企业一看停产错峰不是国家统一要求,开始暗自生产销售。“这时,为了稳定鲁东地区市场,山水集团让出了50万吨熟料市场,占当月销量的1/3,可部分小企业却一哄而上,山东联盟会前去做工作,‘我们可以让出份额,但你们不能再把市场搞乱了’。”宓敬田无奈道。
事实上,即使山水集团内部也有部分子公司为缓解现金流紧张,私下违规。发现这一现象后,宓敬田做出一个痛苦的决定,免去了一个子公司总经理,3个子公司的销售副总。宓敬田心里也在权衡,如果大企业只顾自己眼前利益,刚刚出现好转的市场可能再次崩盘,破坏者也无法独善其身;如果大企业带头坚守底线,行业回暖,自身也会是受益者。“从国际经验看,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由大企业整合市场,提高行业集中度,兼顾好各种资源和各方利益,让过剩产能有序退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正循环。由此,产能置换是市场整合的一个重要方式。”宓敬田举例道,如果一个地方有两大水泥集团,都有100万吨产能,市场需求仅有160万吨往往就会引发恶性竞争。如果通过置换产能,只剩下一家企业主导,这家企业必然就会自觉地压减过剩产能。
目前,许多水泥大佬已经开始签订意向,将产能相互置换,使其在各自核心市场中进一步提供产业集中度。
大佬们的付出终于迎来回报。2016年一到十月份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332亿元,同比增长47%,截至11月底,山水集团也减亏20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一年的工作总算有了成效,可如何才能长久维护目前健康运行的大好形势?
最初,有大企业曾酝酿在辽宁将所有企业产能直接进行资本大整合。可是,这一设想显然有些太理想化。水泥企业性质各异、大小规模不同,根本无法实现跨地区、跨混合所有制资本重组。
10月27日,中国水泥协会向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了一封《关于在山东省开展水泥行业结构调整创新试点工作的函》。信函中表示,“山东省是我国水泥产能大省,在面对山东省水泥产能严重过剩和去产能任务艰巨的情况,中国水泥协会决定将山东省水泥行业作为全国试点,建议由中联水泥、山水水泥牵头,联合辖区内各企业,按市场化原则自愿投资组建‘山东省水泥投资管理公司’,搭建水泥产能整合平台……”
与此同时,中国水泥协会要求“中联水泥、山水集团,主动联系山东省辖内所有水泥企业,起草《山东省水泥行业开展结构调整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尽快组建‘山东省水泥投资管理公司’,最迟2017年一月开始公司运营,争取2017年四季度总结创新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
中国水泥协会产业结构改革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多个地方政府的支持。目前,已有山东淄博市、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等政府出台文件,支持建立“水泥投资集团”。其中,辽宁省水泥投资集团后来居上将于2016年12月20日率先注册成立,山水、天瑞、中建材等7大企业集团进行注资入股。
这一试点是由区域性内企业出资入股、注册“水泥投资集团”,通过资本纽带把不同企业间的利益联结在一起,统一平衡区域内的供需关系,稳定市场价格。相比于此前组建的松散联盟,以资本为纽带成立的紧密型共同体对区域内企业有着监管的职能,谁破坏了产业协同限产保价,就会受到相应的资金处罚。
同时,“水泥投资集团”另一个主要职能就是去产能。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34号文”)。这意味着,如果说去产能前一阶段主要以限产为主要形式,今后政府则要求实实在在地压减过剩产能。“水泥投资集团”入股企业将设立水泥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奖补主动去产能的企业,帮助政府引导过剩产能主动退出。如是,34号文件中关于淘汰落后,压减产能和提高集中度的规定也得以落到实处。“2017年,水泥行业将迎来史无前例的产业大变局。”宓敬田指出,过去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既浪费了国家资源,又导致了企业亏损,还污染了环境。如果沿着这条正确的路坚定走下去,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落到了实处,走上健康运行的轨道,企业利益蕴含在行业利益中,企业也会受益;在没有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也实现了去产能的既定目标;技术装备、产品升级、产能缩减还将使得这一尝试具有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一举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