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寿命是衡量航空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参数或指标主要包括有发动机工作寿命、首翻期寿命、翻修期寿命等。航空发动机制造高度敏感,是中国一直渴求的技术。
近些年来,中国愈加重视航空发动机的开发,加大了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发的力度,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提出了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发展。与国产干线飞机一样,国产飞机发动机的研制,作为中国战略关键性行业中的短板,一直都是中国航空业的一块心病。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显示,航空发动机工业是关系国家国防武器装备、航空运输的战略产业。航空发动机行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政策及人才的支持。
目前,我国的航空发动机行业面临着历史性发展机遇期,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入。有分析预计未来5年航空发动机扶持资金将超过2000亿元,有政策和资金的有力支持,未来5年整个航空发动机行业将步入历史机遇期。
航空发动机被喻为飞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作为飞机的“心脏”,每年中国从空客和波音公司引进的商用飞机上,都需要装载更多数量的发动机,而这些发动机,基本由世界三大发动机供应商GE(通用电气)、罗-罗和普惠供应。
目前,尽管中国的军用飞机已经配备了国产发动机,但国产客机新舟60、ARJ21却仍要使用国外的发动机,一些大涵道比大型涡扇发动机关键技术也有待攻克。
“发动机可以说是飞机研发中技术难度最大的部分,其价值自然也就更高,一般发动机的价格可以占据单机成本的25%~30%。”曾经参与过多款国产飞机研制的飞机制造专家周济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商用飞机的发动机制造主要被GE、罗-罗和普惠三大发动机生产商垄断。
周济生指出,尽管中国的军机已经可以配备国产的军用发动机,但与国外的发动机相比,差距依然比较大,“差距是多方面的,包括工艺、冶金、设计、制造等”,而与军用发动机相比,民用发动机在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要求就更高了,加工制造也更加复杂。
据记者了解,发动机的研制难度很大,研制时间长,从研制到生产一般需要15年,发达国家大多严禁向国外转让航空发动机核心技术,甚至在西方国家之间也不例外。
早在2012年7月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就将航空装备产业列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中的第一个项目,明确提出要突破航空发动机核心关键技术,加快推进航空发动机产业化。
在抢占发动机市场大蛋糕的“战役”中,一直担负着中国军用飞机和民用飞机零部件研制任务的中航工业集团,最近几年就一直在加速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突破和布局,同时还尝试通过海外收购的方式,以加快获得国外先进的发动机技术。比如旗下的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就先后完成了对美国大陆发动机公司和德国Thielert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的收购。从而成为全球唯一拥有全系列航空汽油活塞发动机和全系列航空煤油活塞发动机的供应商,这类发动机主要应用在通用航空市场。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目前明显处于短板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今年8月,中航工业所属的发动机业务资产从中航工业剥离,注入到了全新的航空发动机公司,从而实现飞机主机与发动机生产的分离。
新成立的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目前也是成发科技、中航动力、中航动控等相关发动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承担着航空发动机与燃气轮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任务。
随着中航发的组建以及航空发动机专项行动的启动,我国航空发动机产业将加速发展,并有望在未来打破巨头垄断进入国际市场。此外,航空发动机产业的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促使商用大飞机等产品快速进入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