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印发了《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下称《地热规划》),这是中国出台的第一份地热发展五年规划。
《地热规划》指出,“十三五”时期,中国将新增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11亿平方米,其中新增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7亿平方米,可拉动投资约1400亿元;新增水热型地热供暖面积4亿平方米,可拉动投资约800亿元;新增地热发电装机容量500MW,可拉动投资约400亿元。所以“十三五”期间地热能开发利用总共可拉动投资约2600亿元。
为了促进地热能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建设低碳、高效、安全的现代能源体系,发改委于日前编制了《地热发展利用“十三五”规划》,这一利好政策的出台,也为产业投资者提供了介入的理由。
此前针对京津冀地区供暖季雾霾频发的局面,官方已经计划通过发展地热供暖来降低供暖过程中的煤炭使用量。
按照设想,到2020年京津冀地区的地热能供暖面积将会达到4.5亿平方米,这个量在京津冀地区城市供暖量里面占据的比例大约为五分之一。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只有切入到具体的供暖工程建设中去,才能享受这一红利。
2017-2022年中国地热能行业专项调研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表明,目前地热能的利用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千层地热能供热,包括从地下水、地表土壤中提取能量;其次就是抽取地下超过一千米的中深层热水来为居民供暖。虽然在过去几年间,这两种方式在中国都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相应技术也日趋成熟,但是由于地热能应用产业经营者都规模较小,而且市场集中度不高,因此在规范化运作、商业价值最大化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与投资分析报告》的分析,当下我国地热能资源十分丰富,仅浅层地热能每年可以开采的资源量就能够折合成7亿吨标准煤;而中深层地热可以开采的资源量更是能够折合成19亿吨的标准煤。
不过尽管资源储备十分丰富,但我国目前在地热能利用方面仍旧较少。因此,地热能利用领域的增量市场也十分惊人。
另外,从地域上来看,当下对环境要求较高、污染比较严重的京津冀地区、长江经济带等,都将会成为地热能供热的布局重点。
同时,地热能一旦得到有效的开发,下游应用市场的拓展轻而易举。例如农业生产中的大棚供暖等。
显然,地热能已经成为清洁能源投资的一大风口,投资者需要积极布局才能把握这一机遇。
虽然“十三五”时期地热能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但是目前地热能发展仍需突破诸多制约。
记者了解到,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仅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地热能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指出,目前,浅层和水热型地热能供暖(制冷)技术已基本成熟。浅层地热能应用主要使用热泵技术,2004年后年增长率超过30%,应用范围扩展至全国,其中80%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河南、山东等地区。2015年底全国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达到3.92亿平方米,全国水热型地热能供暖面积达到1.02亿平方米。地热能年利用量约2000万吨标准煤。在地热发电方面,高温干蒸汽发电技术最成熟,成本最低,高温湿蒸汽次之,中低温地热发电的技术成熟度和经济性有待提高。
因我国地热资源特征及其它热源发电需求,近年来全流发电在我国取得快速发展,干热岩发电系统还处于研发阶段。20世纪70年代初在广东丰顺、河北怀来、江西宜春等地建设了中低温地热发电站。1977年,我国在西藏羊八井建设了24兆瓦中高温地热发电站。2014年底,我国地热发电总装机容量为27.28兆瓦,世界排名第18位。
《规划》强调,“十三五”时期,随着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长,集中供暖将会有很大增长空间。同时,各省(区、市)面临着压减燃煤消费、大气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给地热能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目前地热能发展仍存在诸多制约,主要包括资源勘查程度低,管理体制不完善,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