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物流枢纽布局建设,明确要多措并举发展“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确保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比率明显降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
物流是国民经济的动脉,是联系生产和消费、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国民经济和地区经济中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作用和带动性作用。当前,进一步完善物流体系,着力营造物流业良好发展环境,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不仅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经济整体运行效率。
要提升物流业发展水平,离不开强化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建设。上周,多个省份加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补齐短板,取得了不少新进展。
在东部地区,山东年内需开通运营的济青高铁、青连铁路和石济客专齐河至济南东段3条高速铁路已具备试运行条件,随即转入运行试验阶段。3条高速铁路的开通,将大大缩短山东省内各地市间的出行时间,形成省内2小时交通圈。
在中部地区,全球首个由机器人完成配送任务的智能配送站——京东物流配送机器人智能配送站在长沙市正式投入使用。该配送站可同时容纳20台配送机器人,完成货物分拣、机器人停靠、充电等一系列环节,对于解决城市物流“最后一公里”配送难题具有标志性意义。国际运邮班列11月20日从郑州驶出,标志着河南省国际邮件陆路运输通道正式打通。中欧班列(郑州)运邮常态化后,可发挥郑州区位和交通优势,将全国出口欧洲、中亚等方向的国际邮件在郑州集疏,同时将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家的进境邮件经郑州分拨全国。
在西部地区,经过近9年艰苦奋战,破解千年米仓山屏障的宏伟工程、连接四川和陕西的第三条高速公路通道——巴陕高速公路全线正式通车。从四川巴中至陕西汉中的路程由原来的3.5小时缩短为1小时,4小时可抵达西安。
总的来看,这些新进展有助于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从未来看,各地应进一步以区位和产业条件较好、辐射能力较强的城市为载体,加快布局建设一批重点物流枢纽;构建物流枢纽干线网络体系,重点发展铁路干线运输;健全转运、装卸等物流标准,推进集装箱、托盘等设备标准化,加快发展多式联运。
当然,物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物流运营主体活力。上周,一些地方在推动“放管服”改革方面也有不少新动作。比如,广东省出台了《“数字政府”建设总体规划》,北京市发布了《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宁夏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工作,破解“准入不准营”问题。物流业是基础性产业,涉及领域广、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更应该加大改革力度,打破阻碍货畅其流的制度藩篱。
只有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吸引更多包括民企、外企在内的社会资本参与物流枢纽建设运营,进一步整合优化现有物流园区、货运场站等设施,提高集约利用和信息共享水平,统筹补齐物流枢纽设施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物流软硬件短板,最终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