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也让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快速接轨。对农资行业而言,中国企业羽翼渐丰,逐渐具备“走出去”的能力。在全球化肥市场激烈碰撞,国际化肥企业重铸格局的当下,中国化肥企业正以学习的心态和竞争者的身份加入游戏。现对2016年我国化肥行业技术特点分析。
引入先进技术、加大出口力度、开发境外资源、拓宽海外渠道,中国化肥企业在2016年打出一套海外“组合拳”,表现出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中国制造”的强烈愿望。中国化肥企业参与跨国合作,既是在经济低迷形势下克服困难度过危机的一种选择,更是企业坚决投身全球化浪潮的勇敢抉择。
据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室主任、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专家、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介绍,精准农业需要大量信息技术支撑,将云数据用于肥料生产与使用,这是精准施肥与发展精准农业的前提。
记者了解到,2013年山西省农科院研究员褚清河首次总结提出数字化施肥理论。该项技术先后在山西、山东、江苏等地大田和经济作物上示范试验。目前累计推广面积达283万公顷,其中大田作物增产幅度在20%左右。数字化施肥技术是一种能整合单质化肥和上千种型号复合肥为10种高效剂型复合肥和与之相配套的计算肥料型号和用量的数字化计算系统,其核心是能直接计算最佳氮、磷、钾施肥比例和最大施肥量。该技术历经39年,取得4项具有国际领先成果的集成技术,2012通过成果鉴定。
化肥行业市场调查分析报告表示,同一潜力的品种达到最大施肥量后再增加肥料量不再具有增产效果,只有耐肥性更强的新品种,才能保证超过原推广品种的最大施肥量仍具有显着增产效果。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廖宗文认为,该项成果为节省化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是对传统施肥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区划所肥料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树清强调,精准农业需要数字化施肥理论与技术支撑,而“良肥与良种、良法”相配套则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途径。农业部种植业司原副司长段继贤表示,配方施肥让我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较10年前提高了7.2个百分点,开创了智能化、数字化施肥在测土配方领域的应用。
论坛联合主办单位、点豆农业链电商服务平台董事长刘峰表示,“点豆肥吧”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了智能配肥、数字化施肥与互联网的科学融合,让肥料的生产与使用回归本质迈向精准农业,对肥料生产与销售转型和实现高产施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会上,点豆商学院还为五位专家颁发了专家聘书。论坛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等单位和点豆农业链电商服务平台联合主办。来自山东、河南、河北、江苏、东北等地的300余名代表参会。
2016年,我国出台了多项肥料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国际标准。2016年1月1日起,有机肥按《有机肥料》(NY525—2012)、《有机-无机复混肥料》(GB18877—2009)、《生物有机肥》(NY884—2012)标准执行;7月1日,工信部出台了《尿素-硝铵溶液》(HG/T4848-2016)、《农业用硝酸铵钙》(HG/T3790-2016)、《硝基复合肥料》(HG/T4851-2016)和《农业用硝酸铵钾》(HG/T4852-2016)4项硝基肥行业标准,在行业内轰动一时;由金正大集团参与起草的《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术语》及《肥料和土壤调理剂分类》两项国家标准获批通过,并于2017年3月1日起实施;由我国主导制定的第一批肥料产品国际标准:控释肥国际标准、《水溶性肥料通用要求》国际标准正式在全球范围内颁布、实施。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理事长、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院长顾宗勤表示:“中国是化肥第一大国,但不是强国,强国体现在技术、生产、贸易和标准等方面,尤其标准是引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纵观近几年出台的肥料标准,不难发现,从生物有机肥、土壤调理剂、尿素硝铵溶液到控释肥、水溶肥都有了相应标准,这预示着我国肥料标准的制定顺应减肥增效的发展目标,与“绿色、生态、环保”的施肥理念不谋而合。此外,曾经参与两项国际标准制定的上海化工研究院检测中心主任、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刘刚表示,今年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肥行业也要适应时代发展,提升品质、转型升级,可以说供给侧改革对肥料标准的制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诚然,标准的制定是肥料进入市场的第一关,标准所规定的养分含量以及施用方式是生产企业最重要的参照物,与市场中的肥料质量直接挂钩,可见标准的重要性。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以及相关部门投入到标准制定队伍中,表明在化肥行业一场品质革命正在掀起,肥料品质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拥有品质过硬的肥料,我国化肥才能逐步走向国际,真正实现由化肥大国向化肥强国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