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末,债券市场余额达到83.8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二,公司信用类债券余额位居全球第二、亚洲第一。我国债券市场快速发展,具体体现在交易主体不断增加、交易品种日益丰富、交易规模持续扩大、市场流动性大幅提高,债券市场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日俱增。以下对债券行业政策分析。
债券行业政策分析,我国债券市场上,国债、政策性银行债等政府信用类债券占据主导地位,公司债、企业债占比较小。债券行业分析指出,2017年,非金融企业所发债券的发行家数(1886家)、发行期数(4624期)和发行规模(48308.55亿元)均较上年下降25%以上。具体而言,短期融资券发行量降幅明显;中票发行家数、发行规模小幅下降,发行期数变化不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降幅超过一半。
2016-2017年非金融企业所发债券发行期数对比(单位:期)
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实践中,中国债券进一步被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熊猫债券继续大规模发行,通过“债券通”和结算代理渠道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境外投资者大幅增加,境外机构和个人对中国债券投资规模增长迅速,中国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持续得到境外投资者的青睐,境外机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力度和深度均有明显提升。现从三大方面来分析债券行业政策。
一是转变监管思路。在理念上厘清市场和政府的界限,摒弃以往封闭式、应急式的监管手段,专注于市场整体行为的约束。二是要建立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框架。摒弃传统的各监管机构“各自为政”的做法,由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监管,各监管部门则根据职责和功能分工,各司其职,充分发挥监管联动效用,减少重复和无效监管,填补监管空白。三是通过数据建设和共享提高监管水平。债券行业政策分析,建立全市场统一的交易报告库并实现数据共享,满足穿透式监管要求,并通过大数据分析等帮助监管部门完成风险分析和预警、危机管理以及联动执法等任务。四是推动金融机构完善内控和法人治理结构。应督促我国金融机构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进一步完善前、中、后台相互制衡的内控体系和法人治理结构,增强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合规审计管理。
一是创新托管管理体制,促进托管服务竞争。在改变债券中央托管机构过于集中的现状同时,逐步取消多级托管禁忌,允许金融机构开展二级乃至多级托管业务。逐步放松对债券发行和交易方面的托管管制,允许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自主选择登记托管机构,允许托管机构自主选择可对接的交易系统。通过引入适度的托管服务竞争,降低债券发行和交易成本,提高托管效率。二是创新交易管理体制,提升交易效率。放开多种交易方式,允许市场机构通过电子平台、双边询价、声讯或电子经纪等多种方式达成交易,促进交易服务机构的竞争,充分发挥场外交易的个性化、灵活性优势。允许有实力的金融机构新增债券做市业务,丰富债券风险管理工具和手段,提高做市商定价和报价能力,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提高场外交易效率。三是继续推动债券市场化发行,逐渐废除各类不必要的审批。债券行业政策分析,逐步取消涉及债券发行的各类“审”和“批”,推动债券发行尽快实现注册制。逐渐消除同类型债券在不同市场存在的发行标准差异,允许发行人根据情况自由选择发行市场。
一是推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建设。使投资者仅需在一个托管机构开设账户即可投资全市场债券。在“债券通”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托管机构作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二级/多级托管机构,连通全球不同市场,提高我国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二是加强市场约束机制。强化行业自律组织,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加强信用评级制度建设并与国际评级标准接轨,完善债券持有人大会制度和债券市场违约处置等纠纷解决机制。三是完善配套制度建设。加快发展信用衍生品,拓展中央对手清算机制。债券行业政策分析,明确资金进出市场的规则,推动会计、审计制度对接国际标准,明确债券发行、交易和结息的税收规则,完善开放市场所需的各类配套制度和便利设施。
债券行业政策分析,在这一年牛市中,我们欣喜的看到了监管政策对规范市场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利率市场化的积极成果,绿色债券、一带一路债券等时代特色债券的丰富创新,以及债券指数和基金等衍生产品的蓬勃发展,见证了中国外交的大国风范和债券市场的开放共荣,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水平,分享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市场红利。中国债券市场基础功能正逐步完善、市场结构体系日益丰富,对外开放进程不断深入,境内外参与群体持续扩大,对世界金融市场的影响力迅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