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食糖进口关税偏低,国家宏观调控弱化,“洋糖”巨量进口严重冲击国内市场,加之国内种蔗、制糖成本上升,国内糖业全面亏损跌入“寒冬”。糖价从2011年每吨7700多元跌至低谷时的每吨4000元。以下对2017年蔗糖行业投资分析。
国内种蔗、制糖成本上升。以全国第二大蔗糖产区云南为例,由于多为山区,交通条件差,中低产蔗田地比重大,蔗区机械化水平低,增加了糖厂的运输费用和蔗农的生产成本。在耿马县耿马镇,每吨甘蔗均价420元,仅砍运一项的费用就达150元,加上前期种植成本,甘蔗种植成本占总收入的60%。
2017-2022年中国三氯蔗糖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报告表明,作为中国蔗糖主要产区,广西每年生产的蔗糖超过全国产量的百分之六十。记者近日在崇左市、宾阳县等广西甘蔗主要产区采访时发现,多数糖厂出现因销售困难、银行授信减少等原因导致资金难以回笼,从而影响向蔗农兑现蔗款进度的情况。
广西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农务总经理程卫军说,2017年国内产糖约1300万吨,全国消费量约为1400万吨,进口食糖约366万吨,供过于求比较明显。另外,山东等沿海省份近年新建了很多进口原糖加工企业,加工能力超过1000万吨,进一步冲击了国内糖价。
为了提高我国糖料蔗综合生产能力,保障食糖安全,促进糖业可持续发展和蔗农增收,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日前联合印发了《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2015—2020年)》,把支持蔗糖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将在广西、云南两大糖料蔗主产区建设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
蔗糖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体,占食糖消费90%以上。广西、云南是我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糖料蔗面积和产量的80%以上,蔗糖业也是两省(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受生产条件差、良种研发滞后、品种单一、机械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增加以及国外进口食糖冲击等因素影响,糖料蔗种植效益持续下滑、市场竞争力下降,糖业发展和蔗农增收受到严重影响。我国蔗糖业有重蹈大豆、玉米行业覆辙,被进口食糖冲垮的危险。
随着《规划》的实施,广西、云南两省(区)蔗糖业将实现可继续发展。
一是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到2020年两省(区)糖料蔗面积稳定在2100万亩,总产量达到10400万吨,比基期增加635万吨。平均单产水平4.8吨以上,其中,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单产水平达到6吨以上。良种覆盖率提高到95%以上,商品化供种水平提高到85%,分别比基期提高10个百分点、5个百分点。
二是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到2020年,建设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700万亩(其中广西500万亩,云南200万亩),并辐射带动两省(区)其他地区基地建设,两省(区)蔗田灌溉面积达到810万亩以上,灌溉率达到39%,比基期提高30个百分点。蔗区全程机械化水平逐步提高,其中,收获环节机械化率由2013年的不足4%提高到16%。
三是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实现新突破。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取得积极进展。核心区订单农业全覆盖。农机、植保等专业生产组织服务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基地和榨糖企业深度融合,利益分配机制完善,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为实现《规划》目标,广西将依靠提高单产实现增产增收;依靠机械化替代,实现节本增效;依靠组织创新,实现蔗农和糖企互利互惠。《规划》将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与综合农艺技术推广三大工程。
全程机械化推进工程针对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薄弱环节,重点加强关键机具的引进吸收、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强化装运、物流环节配套及糖厂前处理环节改造,有序推进蔗区全程机械化进程,包括重点产品与关键技术联合公关、全程机械化应用和榨糖企业前处理工艺改造三项内容。良种繁育体系推广和综合农艺技术推广包括区域性良种选育、良种繁育、全面推广综合农艺措施和促进机收区农机农艺融合等内容。
广西将建设的500万亩糖料蔗生产核心基地,主要分布在南宁、崇左、来宾等10个市的32个县(市、区);总投资183亿元,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30亿元,其余资金通过整合现有各类财政性资金和业主自筹解决。
目前,广西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项目首批中央预算内扶持资金4亿元已经下达。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农业厅等部门将及时分解下达投资,加快推动广西500万亩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